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藏区免费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出台,标志着“9+3”计划正式启动。“计划”要求将藏区初中毕业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全部转入内地省级重点职业学校接受3年免费教育。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9+3”计划的组织管理、学校选择、教育教学、财政支持、就业促进等作出规定。全省建立了“由党委政府统筹领导,相关部门主动参与、州内州外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工作体制。至今,全省已有84所“9+3”计划执行学校。从2009年到2012年总共招生近3.5万人,分布在17个专业大类的69个专业学习。该政策成功解决了藏区广大农牧民子女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学习问题,受到多方欢迎。但由于在学校管理、学生质量、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存在缺陷而被一些人诟病,甚至认为是“9+3”政策失当。为弄清问题,2012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管理学所和成都工业技术学校联合组成课题组对“9+3”计划进行专题研究。在导师安排下,我随课题组开始了这项研究工作,先后前往部分“9+3”执行学校、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和甘孜州的康定、泸定、雅江、理塘县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试图从经济、政治、文化的宏观层面对“9+3”计划的效用进行评判。在经济效用上。首先,提升了藏区的人力资源素质。它不仅能提高受教育群体的知识技能水平,而且对于提升区域人力资本存量效果显著。每年的约1万名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对于人口相对较少的四川藏区改善人力资源素质结构是十分可观的;其次,贴近产业培养人才,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藏区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稀缺,急需得到补充。从2009级、2010级“9+3”学生就业和实习的情况看,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本土就业,是对产业人才空缺的有效填补。同时,藏区产业重心调整的困难还在于二、三产业人才占有量低。“9+3”学生多数分布在二、三产业需要的专业中学习,这对于本土产业结构优化将起到积极作用;第三,引导劳动力转移就业。四川藏区本土就业平台不足,且多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劳动力相对剩余问题凸显。2009级“9+3”毕业生近三分之二实现了异地就业,2011级也有约65%的学生愿意在异地就业,这能较好地缓解藏区本土就业压力。在政治效用上。第一,保障了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增加了社会公平。“9+3”学生中有87%来自于普通农牧民家庭,多数生活在藏彝连片贫困区域内,九年义务教育后的教育购买能力羸弱,多数学生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形成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9+3”计划实施后,学生的学杂费由政府全部埋单,生活费主要由政府补贴,贫困群体教育购买力不足的问题得到弥补,教育更加公平。第二,提升了包括公民意识在内的综合素质。除专业技术教育外,“9+3”计划针对藏区学生特点普遍开展了“五项教育”,即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文明行为教育、励志成才教育,提高了学生对制度、国家、法律、公德的认同度,增加了在与分裂势力、不法宗教势力争夺人心、争夺青少年斗争中的砝码。第三、改善了藏区民生。在四年中,四川省级财政通过“9+3”计划拨出的专项经费约6亿,惠及了近4万个家庭。在文化效用上。第一,提高了受教育群体的文化适应能力。计划执行学校多位于省内较发达地区,是主流文化集中的区域。“9+3”学生在这些地区学习、生活的三年,也是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对受教育地文化适应的三年。在调研中发现,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藏区学生在生活习惯、语言文字使用、城市社会环境适应等方面改善明显;第二、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机会。“9+3”学校是多民族学生积聚的地方,是不同文化融合交流的平台。在三年集中的学习过程中,“9+3”学生既可以充分展示自身的文化特质,贡献出自身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又可以较充分地感知、认识、理解、吸收其他民族和区域文化的先进成分,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效果。总之,“9+3”计划在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都体现出明显的正效应,因而是值得肯定的一项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