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传统农业国家,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点,也是河北省发展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十八大以来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后,农村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和升级区,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在物质生活已大幅改善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精神生活、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成为农村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课题。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要求的“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乡风文明”是对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概括,具体来看乡风文明是指是乡村地区呈现出积极向上、科学健康的社会状态,通过改善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并保持稳定的状态。整体上表现为乡村区域社会发展进步,趋于文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意在打造“升级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二十字方针”到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得出,乡风文明对推进农村建设工作仍然十分重要,并且在中央在逐步提高对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认知。随后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继续聚焦三农问题,并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风文明建设作出了整体规划和指导,使乡风文明成为关注的热点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充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成果并为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献计献策。通过文献查阅和实践调研,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及相关理论进行阐释,结合对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的概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归纳导致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共性因素,结合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的特点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实践应用性强的对策建议。论文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乡风文明的概念、相关理论以及乡风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在此部分中,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分析,阐述了学术界关于乡风文明内涵的不同界定,并结合自身理解以宏观角度将乡风文明定义为乡村地区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一种社会状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观、乡村建设理论三个理论体系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结合新时代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详细阐述了乡风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第二部分,笔者对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性地概述,并从地域特殊、文化载体丰富、季节性明显三个方面概括新时代农村发展中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的特点,进而着重分析了河北省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优良“家风”逐渐失色、淳朴“民风”被遮蔽、攀比之风盛行、“读书无用论”犹存、农民文化生活单调五个方面的问题,并分析得出忽视传统美德的传承、政府机构主导地位缺失、文化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乡风文明建设专业人才匮乏、乡风文明建设工程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五个原因;第三部分,根据第二部分中对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发展概况、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将党中央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乡村建设理论和河北省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主要从农村现代化建设、凝聚乡风文明建设合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文明社会风尚和建立健全乡风文明建设的机制五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结合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央对农村发展的要求,为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