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微粒作为向肿瘤微环境传输物质的载体,能够跨越生物学屏障,改善药物分布,提高抗肿瘤效果,减少毒副作用,因而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但是仅通过纳米微粒的高通透和滞留效应(EPR效应),还不能够满足诊断肿瘤需要的分辨率和癌症治疗需要的特异性。利用对肿瘤微环境或外界刺激可以产生响应的聚合物构建的智能组装体来传输抗肿瘤药物也是一种重要的靶向策略,它们可以在肿瘤部位按照预先的设计释放负载的药物,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包括pH,氧化还原电位,温度,酶,光等在内的各种刺激都可以用来设计智能纳米药物传输系统。这些纳米微粒在体内循环时保持稳定,而当靶向到病理部位并被细胞内化之后,作为对单一或多种刺激的响应,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改变,进而迅速释放药物。将能够对肿瘤组织和细胞相关的微环境刺激做出响应的模块整合到聚合物组装体中可以增强靶向效率,促进细胞的摄取,提高肿瘤组织和细胞内的药物浓度,并且在靶向病理部位精确的调控和优化药物释放,控制传输的药物在细胞内的命运,最终提高治疗效果。本文利用不同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设计了具有不同环境响应行为的聚合物组装体结构。研究了它们的形成机理及对各种刺激的响应性质,评价了在体内外的药物传输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通过课题组前期发展的大分子-单体对反应体系,在温敏性的天然高分子羟丙基纤维素(HPC)溶液中直接聚合丙烯酸单体(AA),利用HPC和聚丙烯酸(PAA)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制备了与嵌段聚合物囊泡自组装结构不同的温敏性HPC-PAA囊泡,并对聚合物囊泡的结构,形状和渗透性,流动性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讨论。(2)详细研究了HPC-PAA聚合物囊泡的形成机制,发现过程依次经历相分离成核,合并生长和重新自组装三个阶段。从实验上观察到了成核生长路径机理的存在,证实了这一机理对于结构不规整的非嵌段共聚物组装体也是适用的。同时利用HPC的温敏性,通过控制温度,从实验上观察到了理论没有预测到的囊泡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的中间状态。(3)通过甲基丙烯酸酯化的路线将羧甲基纤维素(CMC)功能化,并与含有二硫键的二丙烯酰胱胺(CBA)在水溶液中共聚制备了对pH和生物还原状态双重响应的纤维素纳米凝胶,还进一步对负载DOX的纳米凝胶在体内外的抗肿瘤效果进行了评价。纳米凝胶对阿霉素(DOX)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同时在体内循环时能够保持足够的稳定,而一旦被肿瘤细胞摄取会在细胞内的酸性环境与还原性物质的双重刺激下迅速膨胀,智能的释放出负载的DOX。(4)利用可控自由基聚合与点击化学合成了侧链含有硫辛酸基的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嵌段-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HEMALA-b-PVP)嵌段共聚物,并采用纳米沉淀的方法制备了聚合物纳米胶束,同时,利用分子间的二硫键对胶束的疏水内核进行交联,同时赋予聚合物胶束还原敏感的性质。PHEMALA-b-PVP胶束具有很好的被动靶向能力,能够通过EPR效应在肿瘤部位有效累积,并从肿瘤血管中外溢并在间质中渗透,最终被肿瘤细胞摄取,较好的克服在体内的传输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