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挥发油基于ROS/MAPK/Caspase线粒体能量代谢途径促进BPA环境下乳腺癌的凋亡作用

来源 :江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fdasdfa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生姜挥发油是否通过抑制外源性雌激素双酚A(BPA)环境下的乳腺癌细胞的氧化磷酸化过程,进而引起乳腺癌细胞发生一系列凋亡级联反应,最终起到抗乳腺癌作用。第一部分生姜挥发油抑制BPA引起的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研究方法:通过体内、体外相结合的方式判断出生姜挥发油对外源性雌激素作用下的乳腺癌是否具有抗肿瘤活性。首先采用MTT法测定生姜挥发油对BPA环境下的乳腺癌细胞活力的影响;接着使用细胞划痕恢复实验对生姜挥发油作用后的乳腺癌细胞迁移能力做出评价;最后通过构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方式判断出生姜挥发油对小鼠瘤块生长的作用。结果:MTT实验结果表明:BPA对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细胞均有促增殖的作用,BPA在10-7mol/L时对MCF-7有最强的促增殖作用,而在10-6mol/L时对MDA-MB-231细胞的促增殖作用最显著。生姜挥发油则可以抑制BPA环境下的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的细胞活力,并且随着挥发油给药浓度的增大,抑制两种乳腺癌细胞活力的效果就越显著;细胞划痕实验结果为:对照组、BPA组(10-5?/L)、GEO(100mg/L、150mg/L、200mg/L)+BPA(10-5?/L)联合给药组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44.09%、35.65%、46.58%、14.23%、1.89%,生姜挥发油作用后使MCF-7细胞的迁移率显著降低,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细胞的迁移率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具有剂量间的量效效应;关于裸鼠移植瘤小鼠的体内实验结果表明:BPA作用后,使MCF-7、MDA-MB-231裸鼠移植瘤的瘤块体积均增大。而生姜挥发油联合给药后,在中、高浓度组就开始对裸鼠的瘤块体积具有抑制生长的作用。结论:体内、体外研究结果证实:BPA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均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效果,而生姜挥发油可以抑制BPA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的促增殖作用效果,具有抗乳腺癌活性作用。第二部分生姜挥发油对BPA环境下的乳腺癌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途径的调控方法:通过对细胞氧化磷酸化相关评价指标及线粒体凋亡蛋白表达的测定,判断生姜挥发油是否抑制了BPA环境下的乳腺癌细胞氧化磷酸化过程,引发细胞发生凋亡,最终发挥抗肿瘤作用。首先对生姜挥发油作用后细胞内ROS、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复合物活性及细胞释放的乳酸水平进行测定;并进一步测定生姜挥发油作用后细胞内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变化。结果:MCF-7细胞内ROS含量测定结果:BPA降低了MCF-7细胞内的ROS水平,生姜挥发油使得BPA环境下的MCF-7细胞ROS水平显著提高,当生姜挥发油浓度为200mg/L、250mg/L时,细胞内的ROS水平就已经升高至63.6%、72.4%,相较于空白对照及BPA的28.3%、22.2%,ROS水平已显著提高。而当生姜挥发油作用于MDA-MB-231细胞时,各给药组细胞内ROS未表现出明显差别;线粒体跨膜电位结果为:生姜挥发油浓度为50mg/L时,线粒体膜电位较BPA组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当生姜挥发油的给药浓度达到150mg/L时,MCF-7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相较于BPA组显著降低。MDA-MB-231细胞测定结果中,较空白对照组,BPA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生姜挥发油给药后,浓度为150mg/L及200mg/L时,线粒体膜电位较BPA组显著降低;在MCF-7细胞线粒体复合物Ⅱ活性测定结果:BPA使细胞线粒体复合物Ⅱ活性升高,当生姜挥发油作用后,与BPA组比较,给药浓度为50mg/L至200mg/L间均显著降低了线粒体复合物Ⅱ活性;MCF-7细胞凋亡相关蛋白测定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生姜挥发油使BPA环境下乳腺癌MCF-7细胞Bax、Cyt C蛋白表达显著提高,Bcl-2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结论:生姜挥发油通过升高BPA环境下MCF-7细胞ROS水平,破坏线粒体膜电位及线粒体复合物Ⅱ活性最终抑制细胞氧化磷酸化过程,并诱发细胞发生凋亡;生姜挥发油对BPA环境下的MDA-MB-231细胞的抑制作用与MCF-7不同,有另外的抗乳腺癌作用机制。第三部分生姜挥发油对双酚环境下的乳腺癌细胞MAPK/Caspase级联的调控方法:依据体内、体外水平测定生姜挥发油作用后乳腺癌MAPK/Caspase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判断出生姜挥发油是否通过ROS/MAPK/Caspase级联反应,来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发生凋亡,起到抗肿瘤作用。首先对细胞及裸鼠瘤块中MAPK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表达量进行测定,接着采用同样的方法测定细胞水平上Caspase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MCF-7细胞内MAP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测定结果:生姜挥发油组与BPA组相比,在100、150、250mg/L浓度下P38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增多,JN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著提高;MCF-7细胞内Caspase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测定结果:与BPA组比较,生姜挥发油显著提高Caspase 3与Caspase 9蛋白的表达;MCF-7移植瘤小鼠瘤块组织中MAP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测定结果:生姜挥发油作用后,小鼠瘤块组织JNK蛋白表达有升高的趋势。结论:生姜挥发油可能通过激活BPA环境下乳腺癌细胞MCF-7的MAPK信号通路,进而诱发细胞发生Caspase凋亡级联反应,最终抑制了BPA引起的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起到抗乳腺癌作用。
其他文献
报纸
起重机械属于我国八类特种设备中事故较为高发、多发的一类。基于中国和近邻发达国家日本的起重机械事故统计与比较分析,从起重机械全生命周期的多个环节,提出进一步提升我国起重机械安全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纳米晶(nanocrystals,NCs)被认为是由少量稳定剂(表面活性剂和/或聚合物)稳定的纯药物结晶纳米粒,平均粒径小于1000 nm,通常在200~500 nm。尽管NCs处方中稳定剂的用量较少,但是其在维持NCs的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稳定剂可吸附在纳米粒表面通过静电排斥和/或空间位阻作用防止纳米粒的聚集与团聚,从而维持NCs的稳定。在NCs的制备中,稳定剂的选择通常是基于NCs的粒径大小
学位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归因于南、北方中药的生长种植及用药习惯的不同,许多中药存在着同名异物的情况。近现代中药学对于外观相似所含化学成分相近的同科同属中药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同科同属的南北中药在性状、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所含化合物的种类及占比是南、北中药存在差异的物质基础。文献报道多种中药挥发油存在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肝毒性
学位
目的:本研究采用社交隔离法建立标准化气郁型抑郁动物模型并完成相关评价;在此基础上,探讨越鞠丸(Yueju Pill,YJ)通过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抑郁症状的作用。方法:1.选择Sprague Dawley(SD)大鼠、Kunming mice(KM)小鼠和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造模时间分为30天、60天和90天,造模方法为社交隔离法。根据品系、性别、造模时间进行分组,通过蔗糖偏好实验评价动物快
学位
目的:通过测定栀子在缺铁胁迫下不同时间段的生理生化、光合参数等指标初步解析栀子响应缺铁胁迫的生理机制。利用LC-MS技术探讨栀子在遭受缺铁胁迫不同时间段的非靶向代谢谱变化情况,明确响应缺铁胁迫的重要代谢通路及代谢标志物。再利用RNA-seq探讨缺铁胁迫下不同时期栀子的转录水平的变化,明确响应缺铁胁迫的重要通路和关键基因。将生理、代谢、转录三个层面的响应整合分析,全面阐述栀子在缺铁胁迫下的响应机制,
学位
癌症仍是全球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癌症患者的生存期与癌症的早期检测有密切的关系,及时的发现和治疗在降低癌症的致死性上有极大的研究意义。已有多项研究证明某些信使核糖核酸(mRNA)与癌症的关系密切,相关mRNA被认为是癌症早期检测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但生物体内癌症相关mRNA表达水平较低,因此,构建一个便捷且灵敏的检测策略用于mRNA的基因检测对临床癌症的发展和治疗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其中,长期信息存储
学位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治疗方法的更新、化疗药物的改进和治疗策略的多样化,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有目共睹,但耐药、转移和低生存率仍面临严峻的挑战。鸦胆子[Brucea javanica(L.)Merr.]主要成分是苦木素类化合物,广泛具有抗肿瘤,癌症化学预防和细胞毒性等生物活性。Bruceine D(BD)是一种可以从鸦胆子种子中提取的Notch抑制剂,通过Wnt/β-catenin和MAPK通路在多种
学位
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苹果酸舒尼替尼对肠癌发生发展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通过体内ApcMin/+小鼠模型与体外结肠癌HCT116细胞模型相结合,从体内外探究苹果酸舒尼替尼调控肠癌发生发展作用并揭示其分子机制,为苹果酸舒尼替尼对肠癌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实验理论依据。方法:1.体内实验体内实验采用10周龄雄性ApcMin/+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实验分为野生型溶媒组、ApcMin/+溶媒组和ApcMin
学位
天然化合物是创新药物研究的重要源泉。从1981年到2019年,30余年间批准小分子药物达1881个,其中,来自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的占6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多数天然药物或先导化合物实际上是由其共附生的微生物所产生。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青霉素的发现,引发对陆地微生物持续70多年的集中研究和开发。时至今日,陆地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发现重复率已高达95%。因此,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