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RS和GIS技术手段,结合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分析等方法,对洪雅县在2000-2010年期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不同退耕还林地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定量分析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四川省洪雅县退耕还林10年来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退耕还林工程是引起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遥感监测,实施退耕还林后,在2000-2010年期间,林地面积比例呈逐渐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植被覆盖度随时间的变化由低植被盖度逐渐向中、高植被盖度转化,土壤侵蚀强度呈逐渐减弱的趋势,其中,林地面积增加了25714.76hm2,水域面积增加了1363.43hm2,城镇居民用地面积增加了227.59hm2,耕地面积减少了16671.38hm2,草地面积减少了11895.88hm2,未利用地面积共减少了1738.53hm2,平均森林覆盖率达到66.9%,增长了17.1%,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比退耕还林前减少了4406.95t/km2.a。(2)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不同退耕还林地的土壤理化学性质、水文效应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在2003-2010年期间,退耕还林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达37.80亿元,其中,退耕还林保护水资源价值19.98亿元,保育土壤价值为7.37亿元,固碳制氧总价值6.47亿元,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为3.55亿元;净化环境价值为1545.86万元,改善小气候价值为2794.45万元。(3)退耕还林工程对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到2010年退耕还林地累计创造的经济收入为9.81亿元,其中林产业总收入1.81亿元,竹业收入3.53亿元,草业收入4.47亿元,平均产投比为2.37。国内生产总值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平均每年增长额为3.7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60%,第一产业比重减小,第二、三产业比重增加。退耕还林工程对农业总产值有着促进作用,其中,种植业比重减小,林业、牧业、渔业比重增大。2010年粮食总播种面积为2.23万hm2,粮食产量为13.81万t,比退耕前的1998年分别减少了23.10%和21.09%,但粮食单产由1998年的6.03t/hm2增加到6.19t/hm。畜牧业产值逐年增加,2010年畜牧业产值是1998年的2.2倍,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为57.79%。农户总收入和人均纯收入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退耕前提高了2.73倍。(4)退耕还林工程对社会效益的贡献在不同方面得到显现。在合理转移劳动力方面,退耕还林有利于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2010年从事一、二、三产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农村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60.37%、18.35%和21.28%,第二、三产业的人数比退耕前增加了11.1%和8.39%,从事农业生产人数减少19.55%,外出务工人数比退耕前增加了7.81万人。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方面,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由较为单一的种植业向多种经营模式转变。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已经全面进入到小康的发展阶段。(5)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不断深入发展,退耕还林综合效益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也逐渐趋于一种平衡协调性发展。到了2010年,综合效益指数为0.62,生态效益指数、经济效益指数和社会效益指数分别为0.65、0.63、0.52,与退耕初期2003年相比,综合效益较涨幅为63.16%,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涨幅分别为91.18%、65.78%和13.04%,生态效益增加速度明显高于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