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工业化的北方打败了农业化的南方,美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开始明白内战之后期待已久的“黄金时代”变成了“镀金时代”。此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使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人民生活支离破碎。灾难性的影响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心里阴影,他们更加意识到战争的残酷。人们感到痛苦和绝望,他们的激情与热情归于幻灭。战争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美国文学的走向。 对美国著名的女作家伊迪斯·华顿来说,灾难和毁灭充斥着1914年到1918年,整整一代人都死去了。她对老纽约有着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华顿熟悉的文明被一扫而空,全新的自由气息侵入了腐朽的旧纽约城堡。1920年华顿完成了她的杰作《纯真年代》,它很快就享有很高的声誉。伊迪丝·华顿是能给美国带来荣耀的作家,这是她最好的书,也是她艺术自由的胜利。伊迪斯·华顿在美国文坛上是个备受争议的作家,许多评论家对她都是负面批评,直到1975年,刘易斯写了《伊迪斯·华顿自传》。该自传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研究华顿最权威的著作。华顿曾写到“我不想把《纯真年代》当成一个华丽的‘服装戏’,它是一个‘简单而庄重的故事’,关于两个人努力去追求却在当时的环境下仍感无力适从的故事。”(刘易斯,1988)这部小说巩固了华顿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她所有写作材料均出自个人对生活在旧纽约的亲友的回忆还有对历史的研究,全部都是真实可信的。这本小说沉浸于纯洁不可侵犯的老规矩和必要的牺牲精神,但故事情节很简单,它仅仅是一个失败的三角恋的故事,囚禁在旧纽约的灵魂努力争取自己的爱,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华顿回到她曾经拒绝的过去,并试图获得某种和解。华顿曾说过写《纯真年代》的目的是逃回对消失已久的美国的儿时记忆,她的语言细腻流畅,有女人擅长的敏锐洞察力。大部分对《纯真年代》的评论研究集中于女性主义和自然主义,所以笔者另辟蹊径,选择了荣格心理分析来诠释这部小说,试图帮助人们更加了解华顿这位多产的女作家。 整篇论文分为五部分。 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了伊迪斯·华顿和她的《纯真年代》,并对其中外研究现状做了概述,阐明了本论文的写作角度和研究意义。 第一章是理论框架,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关系,荣格曾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而且后者的思想对其影响甚大;第二部分介绍了荣格心理分析的一些概念,定义等,为小说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荣格因提出集体无意识和心理原型而享誉心理学界,他的这些概念在本论文中作为理论支持来阐释《纯真年代》这部小说。 第二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着眼于研究《纯真年代》的人物命运分析。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19世纪末旧纽约的社会背景及旧纽约众生像的多面人格面具。华顿把旧纽约的七十年代定义为“纯真年代”,代表了遗失的美好,但是整个社会却生活在虚伪和压抑的氛围中,人们都运用和善的人格面具来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掩藏真实的自我。第二部分阐释了小说中人物的整合过程。纽兰·阿切尔的阿尼玛投射是艾伦·奥兰斯卡,而艾伦·奥兰斯卡的阿尼姆斯投射是纽兰·阿切尔。虽然两人陷入爱河,但因为心理因素,这对恋人注定分离。由于被过于强大的阿尼玛气质控制,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没办法摆脱懦弱的本性,最终失去“生命之花”;他的妻子梅·韦兰也被自己的阴影控制,施诡计把表姐艾伦逐出纽约,纵使梅看起来不谙世事,但嫉妒心使一个女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而在无拘束环境下长大的艾伦·奥兰斯卡具有和谐的阿尼姆斯气质,崇尚自由,心胸坦荡。第三部分总结出这对失败的夫妻仍旧是旧纽约里被禁锢的灵魂,只能失败地活在无爱的婚姻坟墓里;艾伦·奥兰斯卡则成功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并逃离压抑的社会成为自由的灵魂。 第三章指出一些闪光的意象来暗示这段凄美的爱情从小说开头就注定是不可能的。华顿准确地抓住这些意象投射来展现出小说里人物的心路历程。这些意象投射在小说里起了重要的作用,展示了人物细腻而复杂的心理。纯真年代,虽像花蕾般散发着美丽与芬芳,却弥漫着淡淡的忧郁与感伤。 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是人物的心理因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甚至导致悲剧性的结局。因对现实感到挫败,华顿试图从创作《纯真年代》找到一个平衡点来获得暂时的超脱。可以说华顿的写作不像我们以前认为的只局限于旧社会的仪式和礼节中,而是有更深远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