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从产生起就有了价值属性,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发展方向,使之能够追求适合自身发展的价值取向,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我国从建国到现在,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等,都是为寻找适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教育价值,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学在此过程中是最能体现教育价值取向的学科之一。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则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以及现实中的教学来体现。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变革,从大的方向可以分为三个时间段: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21新世纪。由此,本文从语文学科发展的三个时间段来探讨每个时间段中教学大纲、教材、具体的教学实践在教育价值追求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矛盾产生的因素和原因。从这些分析中认识我国教育在实践中的价值追求,揭示教育理想和现实追求之间的矛盾,寻找矛盾解决的方法。从而帮助我国学科教学回归教育本义。文章正文分为四个部分。引言部分系统地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综合分析已有的研究基础,进一步明确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部分,从语文教学大纲的角度分别解析了我国基础教育在上述三个阶段中教育价值取向的演变。第二部分,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语文教材分析其隐含的教育价值取向。第三部分,首先探讨了教育实践中教育价值追求的复杂性。合理把握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变化规律,分析教育实践中的价值追求与教学大纲、教材所体现的教育价值选择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个人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现实与未来、工具与人四组关系上。其次分析了这些关系形成的原因。第四部分,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构建我国理想的教育价值追求。教育不是培养工具的人,而应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拥有幸福生活的人,一个精神自由、内心超然的人。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从生命教育、文化教育、生活教育三个方面构建我国理想的教育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