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地区大学生称呼语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gou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恰当使用称呼语的是实现交际目的的前提。尽管社会称呼语已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但对大学生语言群体中的称呼语的涉及却微乎其微。大学生言语特色分明,在社会称呼语的使用中得以体现。随着交际机会的增多,交际范围的扩大,大学生渴望与他人沟通交流。然而,大部分大学生缺乏恰当使用社会称呼语的基本知识,面对陌生人时称谓缺省,对同龄人称呼语却丰富多样。 本文以大学生语言交际中的社会称呼语为考察对象,把中外研究成果与语言实际相结合,清晰、系统地反映了大学生社会称呼语使用现状。本研究为个案研究,详尽搜集大学生流行语是本项研究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作者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搜集语料。为了深入研究并适当扩大研究范围,作者在沈阳六所大学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对主要社会称呼语的使用情况和对称呼语的使用态度的调查,采取语言分析与社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结果做了统计分析,主要从对同学、校教职工和陌生人三个角度剖析了大学生使用称呼语的特点,来源,并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对称呼语的不同态度的因素,如性别,专业,年级,家庭背景等。 本研究对于研究语言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探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问题等都有积极的意义,从社会教育的角度研究大学生称社会称呼语的使用所存在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实现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角色转化,也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语料、数据并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作用。
其他文献
传统上隐喻被视作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在语言中它只是一种修饰手段。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人们从一个全新的、经验主义认知角度来审视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隐
1938年一位以叙述中国题材小说而闻名于世的美国小说家——赛珍珠女士荣膺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此殊荣的美国女性,普利策奖获得者,社会活动家及政治活动家,尤其在
本文鉴于我国正在大力加强法制化建设和发展对外贸易,针对当前我国的经济法律、法规翻译领域的情况,从分析和比较英语和汉语合同的语言特色及文体特征入手,探讨了规范英汉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