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晶元表面涂层的白光LED封装技术研究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Jack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光二极管(LED)在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里都显示出了其独特的特性,也正是如此,它受到了各国政府和大型企业的重视。随着LED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LED的发光效率也在不断提高1993年,第一只蓝光LED研制成功,1996年,第一只白光LED发明出来。2011年,CREE已报道了在350mA电流驱动下白光LED的发光效率已达到2311m/W,而我国在2012年白光LED的发光效率在20mA驱动条件下达到1771m/W。针对于国际先进的LED封装技术,我们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荧光粉平面涂层技术——基于水溶性感光胶的荧光粉平面涂层技术(自适应平面涂层技术),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发展,目前已趋于成熟,本文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封装工艺——在LED晶元表面进行荧光粉涂覆的封装工艺。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有以下几点。通过对荧光粉感光胶分散体平面涂层工艺与商业化的各种封装工艺所得到的白光LED进行空间色度均匀性的分析对比,我们得出几种不同封装工艺的白光LED的色坐标标准差:采用自适应平面涂层技术得到的LED色坐标的标准差(σx, σy)大约为(0.0039,0.0043),而市场所见到的平面涂层LED商品其色坐标的标准差(σx, σy)大约为(0.00997,0.01072),采用传统的硅胶与荧光粉混合均匀后进行灌封的LED产品其色坐标的标准差(σx, σy)大约为(0.01327,0.01541)。可以看出,采用自适应平面涂层技术的色度均匀性明显优于传统封装技术和一般平面涂层产品。采用自适应平面涂层技术不会出现传统封装中常有的黄斑和蓝斑的现象,能满足各种高档照明的要求。通过对传统封装工艺和自适应平面涂层工艺光效的对比试验可以看出,采用荧光粉感光胶平面涂层技术,光通量平均提升约10.47%,发光效率平均提升约10.38%。通过在LED晶元上进行感光胶荧光粉分散体的平面涂层试验,我们可以将荧光粉涂覆技术应用在LED芯片的制作过程中,最终使得LED芯片厂商能够直接提供白光LED的芯片,而不再需要进行传统的单芯片封装,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产能,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并且由于采用感光胶涂层的荧光粉层厚度与芯片本身的光强相匹配,使得最终的出光均匀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时还提升了LED器件的整体光效。通过在LED芯片集成模组上的试验可以看出,自适应平面涂层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在单颗的LED封装上,而且在集成封装工艺上更具有优越性和可控性;在LED的集成性能方面,采用自适应平面涂层技术,可以很大幅度的提升器件的整体光效。
其他文献
品牌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主要"武器",文化作为品牌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品牌文化的注入、传播及建设已成为企业品牌竞争的关键。以"国酒"茅台为例,分析其品牌文化建设中存
<正>酸奶是采用优质鲜奶加入白糖均质,经过高温灭菌后接入菌种发酵制成的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特殊风味的发酵型乳制品[1]。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酸奶的品种、风味越来
需求响应将需求侧作为供应侧电能的可替代资源加以利用。文章提出需求响应虚拟电厂概念,根据需求响应的机理不同,分别建立基于激励的和基于价格的需求响应虚拟电厂模型。类比
随着工业氟污染的加剧以及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含氟磷酸盐的广泛应用,加之诊断和防治方法还不太完善,致使动物氟中毒日趋严重,对动物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均造成很大危害。现已证明,氟化
<正>奶牛乳房炎是制约奶牛养殖业发展的顽疾,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奶农经济效益的最大因素,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笔者对奶牛乳房炎的诊断、中西药治疗进行了概述,
针对侦察效能评估中,指标因素的多样性和因素间的复杂关系,依据主成分分析的评估思路,运用BP神经网络对侦察效能进行评估。结合BP神经网络的逼近非线性函数的映射能力和并行
酸提醇沉超声辅助提取并纯化红果参中的果胶,以VC为对照,研究了果胶提取物对&#183;OH、O2-&#183;的清除能力、对Fe3+的还原作用以及对油脂氧化体系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当质量
目的 探讨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经腹部超声和内镜检查了 10 0例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患者。采用二维超声测量食管壁厚度 ,观察食
本文依托于5-UPS/PRPU并联机床,继续深化冗余驱动理论的研究工作,重点对冗余驱动中驱动力优化理论和冗余驱动力的控制理论进行了相关研究,并且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做了相应的实验研
研究中首先对提胶后海带渣进行了测定,其蛋白质含量为16.0%,粗纤维含量为30.0%,氨基态氮含量为0.2%;对发酵过程中所用的实验菌种进行了选择,确定了绿色木霉、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