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裂缝性低渗透油气藏的储量动用程度低,已开发低渗透油田效果普遍不好,这与储层中裂缝的分布有关。因此,裂缝性低渗透储层开发对策研究,对扩大其动用储量,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提高低渗透油田的整体开发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尤其随着我国东部以中高渗透层为主的老油田逐渐进入中高含水期,高效合理地开发这类油田,无疑对我国石油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安塞油田属特低渗透油田,储层物性极差,微裂缝发育导致油藏非均质性强,裂缝的存在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起到了双重作用。一方面,裂缝提高了油层的渗透性,增加了油层的吸水能力,弥补了渗透率的不足,从而大大提高了渗流量,提高了油井的产能。另一方面,裂缝系统加剧了低渗透油田的非均质性,导致注入水单向突进,油井含水上升快,并很快水淹,而裂缝侧向油井见不到注水效果。这种注入水的不均匀推进使储层的动用程度降低,从而使地层中存在大量剩余油。油气藏的描述通常依靠地质、测井、岩心分析、流体物性分析以及试井等多种手段来获取资料。这些资料相互补充,在矛盾论证中不断调整,最终实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达到正确统一。这些手段中唯有试井可描绘油气藏动态、监测流动参数的变化。为合理利用试井资料,求取地层参数,正确解释试井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目前裂缝性油气藏的试井解释模型,主要以规则裂缝模型为主,即双重介质模型(基质、裂缝),三重介质模型(基质、裂缝、溶洞),垂直裂缝模型。对于这类油气藏渗流特征、试井曲线特征和试井解释方法的研究较为成熟。但对于复杂砂岩裂缝油藏(储层为不规则的高角度裂缝性致密砂岩),目前试井资料的处理方法和解释软件,不能准确对不规则裂缝性油藏的试井资料进行评价。近年来安塞油田十分重视试井工作,取得了大量试井资料,为油气藏认识和储层评价提供了重要原始资料。但由于油气藏的复杂性,试井资料解释存在一些困难。为满足安塞油田王窑区进一步勘探的需要,必须针对储层的特征以及裂缝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研究一套符合其特征的测试资料解释方法,更好地为油田勘探开发服务,提高勘探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文献调研,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鄂尔多斯盆地王窑地区为研究对象,重点对王窑区裂缝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同时建立了对应的试井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际测试资料的精细解释,并将解释成果和其他生产资料相结合建立了王窑区裂缝分级标准。认清不同级别裂缝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王窑区的采收率并确保稳产的进行。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对研究区块储层地质特征做了综合分析,包括沉积特征、砂体展布特征、储层特征等。2、利用地层剖面、岩心以及铸体薄片、古地磁方法和成像测井方法等描述手段对王窑区天然裂缝的分布特征做了分析总结,对天然裂缝方位的展布情况有了明确的认识。3、通过对王窑区微地震实时监测资料、注水井示踪剂监测资料以及王窑区64口含水已达100%的油井做了大量的统计分析工作,明确了王窑区人工裂缝分布特征、裂缝主向及侧向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及压力变化特征。4、在总结了王窑区253井次测试资料解释的基础上,研究了王窑区地层静压、渗透率及试井模型的平面分布特征和变化特征。将王窑区曲线分为以下4类:均质、复合、重合和裂缝型曲线。5、根据王窑区裂缝见水类型,结合动态判断出的裂缝长度等因素,将老区目前分布的72条宏观所见裂缝定义为Ⅰ、Ⅱ、Ⅲ类裂缝;根据王窑区油水井裂缝半长与渗透率的关系将人工裂缝定义为大、中、小三类裂缝;建立了裂缝形成的判别方法以及评价方法。6、对王窑区东部地区4条裂缝线和中西部地区6个井组,共计18口水井、92口油井的生产动态进行了分析,结合水驱前缘和试井资料研究了裂缝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7、对王窑区历年改善裂缝渗流的措施如井网加密、沿裂缝强化注水、注水井深部调剖等措施进行了效果评价,并提出了改善开发效果合理的措施方法和注水调整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