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现今医学诊断中,以超低浓度检测疾病生物标记物对医疗诊断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常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ization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和酶联免疫试剂盒(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分别对基因筛查和癌症诊断进行检测,然而这些方法需要对目标生物分子进行标记,并且设备昂贵,耗时较长,阻碍了他们在床旁检测(Point-o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今医学诊断中,以超低浓度检测疾病生物标记物对医疗诊断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常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ization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和酶联免疫试剂盒(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分别对基因筛查和癌症诊断进行检测,然而这些方法需要对目标生物分子进行标记,并且设备昂贵,耗时较长,阻碍了他们在床旁检测(Point-of-Care Test,POCT)中的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发展一种具有小型化,高通量,低成本的生物传感平台。近年来,由于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能,超高的比表面积以及半导体器件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关注使用纳米材料构造的场效应晶体管型生物传感器。在过去十年中,出现很多基于纳米材料的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型生物传感器,然而这些传感器存在无法批量生产,不够稳定,均一性差,灵敏度低等问题,所以目前生物传感器市场上还没有相关产品出现。半导体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具有原子层厚度、优异的电学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尺寸兼容性等优良性能,被认为是构建超灵敏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的理想沟道材料,但是大规模制造稳定和超灵敏的碳纳米管FET型生物传感器仍然具有挑战性。再者传统的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的结构未做出优化,使得传感器的性能无法进一步提升,从而降低了碳纳米管FET型生物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潜能。在本文中,我们首先采用溶液法大规模生产出高纯碳纳米管材料,通过器件结构,材料与工艺的共同优化,使用微纳加工工艺批量化制备出高性能的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阵列,其亚阈值摆幅总体分布在80 m V/dec,开关比可达到5~6个量级,转移曲线几乎无回滞,可在持续偏压下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其次,由于传统型FET生物传感器的沟道材料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外界环境及功能化材料对沟道带来的不同影响使得该传感器的传感机制复杂,难以实现传感器的性能均一,难以具有高灵敏度,针对该问题,我们提出基于浮栅型FET型生物传感器的结构,栅介质层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隔绝外界环境及功能化材料对碳纳米管沟道电学性能的影响,使得传感器表现出更好的均一性和稳定性,且该器件结构与碳基集成电路的制备工艺相兼容,因此可以成为构建碳基生物传感器平台的理想结构。本文中我们通过制备高纯的碳纳米管薄膜材料与引入氧化钇作为浮栅介质层,实现了高质量的浮栅型碳纳米管FET生物传感器阵列的制备。随后对传感功能化的连接层进行优化,实现了生物探针分子在器件表面的稳定连接。最后,我们对浮栅型FET传感器与传统型FET传感器的工作机制做出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与理论分析证明浮栅型FET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均一性和稳定性,且灵敏度较高。为了验证该传感平台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我们以核酸检测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为目标,构建了用于检测Patau综合征和筛查肝癌细胞的生物传感器。对两种生物分子的检测浓度分别低至100 a M和6 particles/μL,并且传感器具有优良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另外,传感器的实时测试结果展示出该传感器对100 a M浓度的DNA分子具有快速响应。本研究表明,浮栅型CNTs FET生物传感器阵列有望发展成为一种通用的生物传感平台,通过改变不同的生物探针分子可以实现对不同疾病标志物的选择性检测。基于碳纳米管的集成电路发展以及我们在此开发的生物传感器平台的最新进展表明,该平台有望与碳基集成电路相结合,从而实现高度集成和多路复用的碳基智能生物传感芯片,在未来医学诊断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能。
其他文献
CAN总线协议是博世公司在1986年推出的一种串行通信协议,它主要定义了通信双方在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的规范。CAN总线的最大传输速率能达到1Mbps,在汽车通讯网络和工业控制中被广泛应用。但随着车载网络中数据量的激增,对总线的传输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2011年博世推出CAN FD(CAN with Flexy Data Rate)协议,译为可变速率的CAN。改进后的CAN FD协议克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集成电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电路模块中的作用也越显突出,数模混合成为了当今的一大趋势。因此,作为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之间连接的桥梁,模数转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C)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较为常见的ADC类型有SAR ADC、Pipeline ADC、Flash ADC、Sigma-Delta ADC等。随着大量移动终端的使
太赫兹波凭借优越的特性,在军事隐身、机密通信和疾病检查领域显示出诱人的发展潜力,并激发了各国开发太赫兹技术的热情。开发太赫兹技术的困难之一是缺少太赫兹功能器件。太赫兹功能器件的缺乏主要是由于天然材料和太赫兹波之间很难发生电磁感应。人造超材料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太赫兹功能器件的发展。即使这样,如何设计可控制的功能器件以适应多变的环境仍然是一个挑战。目前,大多数研究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进行的,很少有
荧光体因其具有的实用价值而被广泛研究,其应用领域非常广,例如激光、显示、照明、植物室内栽培和医学检测等。荧光粉中基质和激活离子的不同组合有着不同的发光特性,这使得将基质和激活离子进行合理组合从而实现不同性能的发光成为可能。近年来,陆续有人探索固体发光材料用于传感探测技术的途径与方案,报道最多的技术之一是将荧光体应用于温度传感。激光波长的测量对天文、军事、信息科学、计量等领域都显得至关重要。波长探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需要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数字信号处理的方式有更高的可靠性以及更低昂的成本。想要通过数字设备处理自然界的模拟信号,则需要先将这些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C)转换成数字信号。ADC的种类有很多,每一种ADC都有着各自的优势特点和适当的应用场合。相对于其他的ADC来说,逐次逼近型(Successive Approxi
时代的发展,能源消耗越来越快,开发新的能源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具有成熟的制备工艺,同时稳定性好,有着良好的性价比。近年来,无掺杂材料如过渡金属氧化物、碱金属化合物、有机半导体小分子等材料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青睐。这些材料能够利用热蒸发,溅射沉积,原子层沉积,溶液加工的方法制备薄膜,同时这些分子不仅能够与晶体硅形成异质结,而且在太阳电池中能够作为电子或者空穴选择性接触层。成本低的同时工
自从21世纪初石墨烯问世以来,二维材料由于其优异的物理性质迅速成为低维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多种新型二维材料在实验上相继成功制备,如h-BN,Mo S2和磷烯等。二维Ⅳ/Ⅵ主族单硫化合物MX(M=Sn,Ge;X=Se,S,Te)是一类结构与磷烯相似的类黑磷材料,凭借自身合适的带隙、高载流子迁移率与充裕的地球储量等特点,在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器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对于二维Ⅳ/Ⅵ主族单硫化
日益加剧的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激发了人们寻找高效、绿色、环保的储能设备的热情。拥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地应用于电子设备、能源汽车及化学储能设备。由于充放电机制与锂离子电池相似,且资源丰富、成本低、绿色环保,钠离子电池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负极材料是是提升锂/钠离子电池综合性能的关键之一。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比容量偏低。另一方面,由于钠离子的半径及相对质量比锂离子大,适用于锂离子
近年来,柔性传感器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电子器件以其便携性、实时性和可远程监控的特点,在智能化电子皮肤、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医疗辅助、健康和体育运动监控等实用场合中都具有巨大的市场应用潜力,与此同时,也引起了更多的研究兴趣。在刚刚过去的几年里,通过电子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探索和持续改进,基于智能柔性衬底的多种类型的电子传感器,包括电阻式,电容式,压电式的柔性传感器以及基于场效应柔性电子传感器层出不穷。这些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类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在急剧攀升,每天所需要消耗的清洁能源数量也正在不断地增加。自2009年以来,卤化物钙钛矿作为一种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已经成为了热门的研究话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基于ABX3材料的基础上作为电池的吸光层,具有直接可调带隙,高的电子、空穴迁移率,较强的光吸收系数,高缺陷容忍以及低载流子非辐射复合。除此之外,商业上可以实现卷对卷印刷制造。近些年来,研究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