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南海是全球海洋内波活动最为活跃的海域之一,是当今国际海洋学科的研究热点。以往对南海内波开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南海东北部海域。对于南海西北部,特别是对海南岛南部海域内波关注和认知较少。本文以海南岛南部非线性海洋内波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观测、理论分析、MITgcm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系统地揭示了海南岛南部海域非线性内波的特征、产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卫星遥感和数值模拟的海南岛东南海域内波研究),2019.01-2022.12(418762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海是全球海洋内波活动最为活跃的海域之一,是当今国际海洋学科的研究热点。以往对南海内波开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南海东北部海域。对于南海西北部,特别是对海南岛南部海域内波关注和认知较少。本文以海南岛南部非线性海洋内波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观测、理论分析、MITgcm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系统地揭示了海南岛南部海域非线性内波的特征、产生源和产生过程,并提出了基于星载SAR图像提取非线性内波垂向动力参数的新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10年间的星载SAR数据,分析了海南岛南部非线性海洋内波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海南岛南部,非线性海洋内波集中分布在陆架浅水海域,并基本向岸传播。在这些向岸传播的陆架内波中,有两类内波发生频次最高,分别为主要分布在陆架区北部的内波(记为N类非线性内波)和主要分布在陆架区南部的内波(记为S类非线性内波)。这两类主导内波在6-7月份发生率最高,在1-2月和10-12月发生率最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AR图像观测到的内波发生的季节性变化与海水跃层深度和风速有较高相关性。(2)利用连续星载SAR数据,提出了一种浅水海域非线性内波振幅反演方法,解决了用两层流体模型反演内波振幅时,上层流体厚度的不确定性对反演结果产生影响的问题。该方法首先基于两层EKdV理论建立了内波SAR成像的理论模型;然后,利用连续的SAR图像,结合层化、水深数据确定理论模型参数,进而通过将理论模型对SAR观测进行拟合,得到最佳上层流体厚度;在此基础上,计算内波振幅。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浅水区(包括海南岛南部浅水区域)可反演获得合理的振幅结果,对于推动浅水非线性内波振幅的反演研究具有重要作用。(3)基于理论分析、星-海协同观测实验和二维MITgcm数值模拟,研究了N类非线性内波的产生源和产生过程。结果表明,正压潮流与陆架坡折相互作用产生的局地内潮,其大部分能量向深海传播,对陆架区域N类内波的产生影响很小。N类内波主要源于西沙群岛,且西沙群岛可能存在多个源区。正压潮流与西沙群岛的海槛地形相互作用产生全日内潮束,内潮束向岸传播,在靠近大陆架时与密度跃层相互作用产生界面内波,界面内波非线性演变为N类内波。(4)基于理论分析和二维MITgcm数值模拟,探讨了S类非线性内波的产生源和产生过程。结果表明,不同于N类内波,S类内波的产生可能受局地陆架坡折和西沙群岛的共同影响。仅考虑局地陆架坡折地形时,陆架坡折可激发出一模态内潮,然后内潮演化产生与SAR观测较为一致的S类内波;背景流不改变S类内波的产生方式,但可以影响内波的非线性演化过程。
其他文献
亚洲高山(HMA:High Mountain Asia)地区包括青藏高原及其邻近的山地地区,孕育了地球上除南北极外分布最广的冰川,被誉为“亚洲水塔”。该地区的冰川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滋养了亚洲的众多河流,深刻影响着区域水循环和生态环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变化的特征及其原因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尤其一些仍保持稳定或退缩不明显的区域(喀喇昆仑异常区)。亚洲高山区的现代冰川多分布于
目前,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商业银行面临巨大挑战。不仅有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的竞争冲击,还有互联网金融下移动支付发展带来的经营转型冲击。同时,银行监管部门加大对金融乱象的整治力度,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出经济高质量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面对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的首要任务,而人才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客户经理是商业银行与客户的重要纽带,充当着维护老顾客、开发新顾客的重要角色。
山地垂直自然带是随着海拔升高导致的气候、生物和土壤等综合作用形成的自然带分异现象,尤其以植被分带性最为显著。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的天山是全球七大山系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纬向山系之一,东西横亘2500余公里,南北宽250-350千米,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山系。天山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山地垂直景观,发育了从冰雪到荒漠的完整的山地垂直自然带,被认为是全球气候的变化“敏感器”。以“天山”为依托,于2
生态系统服务可以提升人类生活水平,并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通过实施的大规模生态恢复计划以维持和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在促进生态环境恢复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生态系统服务间竞争关系加剧。在推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明确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对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关系变化的驱动要素进行讨论,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优化策略,对提升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抗风
适地适树是刻画树种与立地条件的经典林学问题,是植树造林的基本原则。贯彻适地适树原则可以最大限度挖掘树种与立地的潜力。为了实现因地制宜植树造林、提升森林质量,有必要开展适地适树科学研究。传统的样地调查方法难以全面支撑区域尺度复杂地带的造林规划,亟待引入高新技术在全覆盖区域尺度上解决植树造林需要解决的适地适树难题。随着遥感技术在林业中的广泛应用,林业规划设计、森林资源管理及森林病虫害防治等的地面调查工
大气气溶胶成分卫星遥感观测对全球气候变化、人体健康和空气污染等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复杂的成分不仅可作为云凝结核和冰核影响辐射平衡,还可引发多种人体疾病。卫星遥感由于监测范围广、实时性强等优点,近年来在气溶胶成分遥感中得到应用。当前,气溶胶成分卫星遥感仍研究较少,且主要针对吸收性成分构建反演算法,较难与化学传输模式对比校验。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基于偏振多角度卫星的气溶胶
铼是地壳中一种极度分散的元素,在航空航天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急需而紧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近年来,辽河油田在钱家店地区勘探铀矿的同时,发现了铼元素的富集。通过室内矿石元素检测分析及相关资料的研究,认为铀、铼两种元素同层近同区富集,资源丰富。但目前尚未有对砂岩型铼矿进行成功开采或回收的先例。对钱家店铀矿地浸注采循环液进行元素检测分析,落实了矿山地浸开采的全流程均具有铼元素的痕量赋存,随后开
本文以文献探究为理论基础,旨在分析“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新模式。分析育人模式上的具体策略,确保策略能够推动整体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有效开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保持学生身心健康。从提升高职院校自身管理水平和创造学生良好资助学习环境为切入点,促进高职院校发挥“三全育人”宗旨,提高资助育人工作效率,促进高职院校的长久稳定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东北黑土区是世界四大黑土带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粮仓之一。东北黑土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了严重的沟蚀,侵蚀沟蚕食耕地、损毁基础设施、诱发自然灾害等,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侵蚀沟的治理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围绕侵蚀沟开展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侵蚀沟的提取是理清侵蚀沟现状的基础,是开展侵蚀沟治理的前提。但侵蚀沟提取中高精度地形
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圈碳循环和水循环的基础,是人类的食物、纤维和燃料的来源。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指绿色植被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所积累的有机物数量,是全球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现实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人为破坏、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水等)下的实际生产力。目前,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