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人学习以及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但这一点往往被大多数教师所忽视。我们发现有的时候尽管教师付出了很大努力,却仍然有学生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表现出厌学倾向,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并因此认为自己学不好英语,丧失学习的信心。考虑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理解学习风格。有研究表明,教与学的风格的匹配,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他们在学业上取得进步。针对于学习风格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由Herbert Thelen第一次提出学习风格这个概念(谭顶良,1995)。到了70年代早期学习风格这个概念逐渐为更多的人所知,而且逐渐为教育研究所关注。学习风格的研究属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范畴。较早系统地提出学习风格概念并对学习风格类型开展研究的主要有Dunn夫妇和Price(1975)以及Gregorc(1979)和Reid(1987)等人。早期的研究者习惯于将学习风格区分好坏或对错,但后来研究者很快就意识到学习风格在本质上是一种中性的东西,不存在“好”与“坏”的区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也有自己学习风格上的长处和局限性。中国学者对学习策略作的研究比较多,而对学习风格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国内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大都是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本文旨在从学习风格中的知觉反应类型入手,分析不同学生获取信息的不同方式,了解中国的高中学生的学习风格,特别是知觉风格上的倾向。同时,调查班级学生的男女性别比例构成及学生所擅长科目的不同对班级整体知觉风格倾向性分布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济南第三职业中专高中部117名高中文理生中收集了数据,结果显示了学习风格的多样性。这意味着教与学风格的不匹配经常会出现在英语课堂里,这种教与学的差异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差生负面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了解和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本文建议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测量,并根据结果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法。在围绕学习风格设计的环境里,学生是中心,而教师是管理者和协作。学生在这种更人性化的环境中个性差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拓展自己的学习风格,培养学习自主性。因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