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在南北朝时进入一个高峰期,大量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使国人接受了因果报应和轮回思想,为大规模的造像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随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洛阳成为北朝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也成为佛教传播的中心。由于皇室对佛教的崇信和提倡,洛阳出现了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活动,与造像同时出现的大量石刻铭文,为我们研究北朝的佛教造像活动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在造像完成后要举行开光仪式,但有关造像和佛教仪式之间关系的研究目前还不是太多,对于早期佛教仪式,由于资料所限,研究也不够深入。本文拟从分析龙门石窟遗留下的丰富铭文资料入手,对洛阳北朝的造像活动及造像与仪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从皇室与佛教的关系、造像的功德两方面阐述造像活动兴盛的原因,认为皇室对佛教的推崇与践行是造像兴盛的前提。佛教经典宣扬造像可获得福报,开窟造像被认为是做功德,信众通过造像修功德,并使造像功德回向给自身、先亡、现世家眷乃至六道众生。功德和功德转让思想是造像活动兴盛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 其次从造像主身份和造像题材两方面分析石刻铭文,梳理石刻铭文提供的造像主、造像时间、造像缘由、造像题材等诸多信息。造像主即施主,涵盖皇室、官吏、僧尼及平民各个阶层,所造像主要是释迦、弥勒、观世音和无量寿佛。不仅不同阶层的信众在不同时期所崇奉的对象有所不同,造像铭文显示的信仰内容与造像也不完全一致。对信众来说,通过造像获得福报是最重要的,无论造何种佛像,目的是希望获得福报。 再次,讨论了佛教造像与佛教仪式的关系。造像完成后,需要举行开光仪式,以使佛像获得灵应的功效。此外还有诸如行像、浴佛等与造像相关的佛教仪式。举行这些佛教仪式离不开僧人的参与,斋僧是这些仪式的基础。功德回向的对象涉及七世父母、所生父母、亡过亲属、师僧家眷及一切众生,功德回向的内容,决定了斋僧的目的不同。通过对回向内容的分类,对北朝佛教仪式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