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绵动物是最古老的后生动物,以滤食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及颗粒物质为生,也是重要的药源生物,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海绵动物内部矿化骨架和/或有机质骨架形态的不同,决定了海绵动物千差万别的外形。海绵动物的形态分类主要依据其骨针的形态、骨架的组成以及外形的特征等来确定分类阶元,它的分类特征不稳定,这为分类学工作者鉴定种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迄今为止,海生和淡水海绵动物有效种类共计8836种,至少有两倍数量的种类仍未被发现。其中,六放海绵纲(又称为玻璃海绵)的绝大部分种类均为深海种,生存于200 m至6000 m以深的硬质和软质底上。深海海绵分类学研究稳步发展,2017年分类学家利用分子标记手段与形态学分类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六放海绵纲进行了全面综合性的分类学系统修订工作。我国的深海海绵分类学研究发展迟缓,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海绵动物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以及产业化应用。本论文以最新的分类系统为基础,对我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于2013年大洋协会第31航次和2014年第35航次采集的太平洋深海海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形态学研究,并辅以分子生物学手段验证形态学鉴定结果,本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六放海绵分类学研究的进展。本文从形态学上成功分析了 12个较为完整的海绵新种(疑似),其中两个个体的16SrDNA基因片段扩增结果良好,比对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12个海绵疑似新种,均采集自CC区和采薇平顶海山附近。经分类鉴定,分别属于8个不同属,5个不同科,2个不同目。本文首次描述了7个新种和2个新亚种,另有3个新种已经公开发表。其中,拂子介科发现3个新种,分别命名为采薇隆线海绵Hyalonema(Onconema)caiweiense sp.nov.、宽盘锯线海绵Hyalonema(Prionema)laxodiscum sp.nov.和乳突锯线海绵Hyalonema(Prionema)papilatumsp.nov.;围线海绵科已发表3个新种,在此一并列出,分别为淡绿铲海绵Platylistrum subviridum 沟白须海绵Poliopogon analiculatus和逆棘棍棒海绵Semperellaretrospinella。此外,本论文描述了围线海绵科的另1个新种和一个新亚种,命名为网孔棍棒海绵Semperella reticulata sp.nov.和平底粗糙白须海绵Poliopogon amadou flatus sp.nov.。偕老同穴科的两个新种分别为爪星块体海绵 Bolosoma onychaster sp.nov.和羞花囊萼海绵 Saccocalyx verecundiflorus sp.nov.;白粒海绵科新种大孔松织海绵Chaunoplectella megaporasp.nov.已经投稿,也一并记录于此。最后,描述了花骨海绵科的一个新亚种,命名为拟爪六辐盘茎海绵 Caulophacus(Caulodiscus)onychohexactinus similis ssp.nov.。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用16S1fw/16SH_mod引物对文中描述的12个种类进行16S rDNA基因目的片段的扩增,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实验结果表明,16SrDNA基因较保守,能够较好的反映种类间的亲缘关系。但每个种类的退火温度有差异,需要逐个进行温度梯度实验。该基因的扩增效率不高,还需后续不断摸索和改变实验条件,并结合其它分子标记构建进化树,完善深海海绵分类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