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早期的社会开始,人类就开始制作器物来装饰身体和生存环境。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划分,一部分的作品被认为是艺术,而其他的只能被认为是手工艺品。随着时间的变迁,尽管艺术和手工艺两者间的区分发生了某些变化,但在西方艺术中,这种区别从来没有消失过。在这篇博士论文中,笔者的研究焦点主要是从媒介的角度,对雕塑和首饰区别的相关认识展开详细论述。当然,两者是存在共性的,它们都具有三维的空间特征。不过,雕塑是陈列在美术馆或者公共空间,而首饰是被佩带在人的身体上;雕塑被公认为是艺术,而首饰属于手工艺范畴。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起源与自十九世纪艺术和手工艺运动有着密切关系,笔者尝试从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观点来展示艺术家如何面对和消除在艺术和手工艺的界域的;还会解释为什么在“可佩带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和包豪斯中,雕塑和艺术首饰通过“可佩带的雕塑”理念最终走到了一起。“可佩带雕塑”是一件佩带在身体上的艺术品,它具有所有纯艺术作品的特征。它的制作不是为了某种功能性,而是为了表达艺术家的艺术理念。然而,它又区别于雕塑,因为它能被佩带在身体上。通过把雕塑放到身体上这一过程,建立了身体和空间的特殊联系。笔者的研究尝试在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中国传统医学和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来分析并研究“人的身体作为山水”的理念。在论文的第一章中,笔者解释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背景。第二章,将探讨“可佩带雕塑”作为一件器物的特殊位置,它是如何克服艺术和手工艺间的屏障的。此外,笔者进一步分析了身体间的联系为什么会如此强烈,与身体有关的当代艺术首饰作品的形式为何如此多样。这些研究将与三个个案联系起来,它们分别是考尔德、希克、马迪纳兹的“可佩带雕塑”,这三位艺术家是“可佩带雕塑”运动的重要代表。尽管,他们的艺术传达方式非常不同,但他们表达的都是各自对艺术创作在手工艺、身体、空间和器物间关系的思考。笔者的研究课题也受到他们的艺术理念的启发,并且在最后章节中对此做出评述。通过理论的研究分析,将西方当代的关于“可佩带雕塑”的理念和中国传统的“视山水为身体”的理念进行整合。阐明为什么笔者的艺术研究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笔者又是如何来克服作品、身体和空间的鸿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