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氏八世詩集》是以明末的潘潤民為首的貴州潘氏家族的詩歌總集,是黔省家族文獻的大宗。本文以此詩集為中心,以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相結合、文獻學的研究與文藝學的研究相結合為研究方法,分六章對此潘氏家族及《潘氏八世詩集》做了比較全面的研究。其中,第一章為外部研究;第二至六章為內部研究,此中之二、三章為文獻學的研究,四、五、六章則重點在文藝學的研究。第一章,首先考察潘氏的源起、早期地望及本文研究所涉及的黔中潘氏家族的源流:潘氏受氏於周初的“命氏”制度,最初的地望在今河南固始縣,所謂“潘鄉”。後來,潘氏徙居各地,本文所研究的此潘氏即起於江蘇潘氏。曹官潘氏與麥項潘氏同氣連枝,本出一源,即明代昭勇將軍潘克常也。其次從移民之家以耕讀傳家、重視以科舉教育興家、謹守家學以詩文傳家、以忠孝傳家四個方面考察此潘氏家族文化在黔中長盛不衰的內外文化因素。再次考察《潘氏八世詩集》以外的此潘氏詩文人的其他著述存佚、卷次等情況。第二章,重點考察《潘氏八世詩集》的成書源流。首先,考察此集中各子集的版本、目錄:各子集除《黔陽潘氏六世詩》《潘氏八世詩集》抄本外,僅少數有單行本尚存。其次,考察從《潘氏三世詩集》到《潘氏八世詩集》的成書源流:《潘氏三世詩集》約成書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間;《黔陽潘氏六世詩》抄成時間當在嘉慶二十二年(1817)六月以後,道光十九年(1839)前,且並不在從《潘氏三世詩集》到《潘氏七世詩集》,再到《潘氏八世詩集》這樣一個連貫的成書環節之內。《潘氏七世詩集》初成於嘉慶十三年(1808)以前,此後又有增補;《潘氏八世詩集》初成時間在道光二十年(1840),最後成書則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現存抄本《潘氏八世詩集》分元、亨、利、貞四集,共收八世十七位詩人的詩集,存詩八百餘首,集中多有潘元煒、傅汝懷的鈐印,以及傅汝懷、傅玉書等人的批註。再次,比較研究《黔陽潘氏六世詩》與《潘氏八世詩集》的版本差異,及其異文、異字的類型與產生原因。最後,考察潘氏九世、十世詩人的相關問題。第三章為《潘氏八世詩集》分期研究,自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潘克常入黔至明末崇禎十四年(1641)潘潤民卒,這二百四十餘年間是潘氏詩家的形成與興起時期,詩歌創作成就主要體現在潘潤民的詩歌創作上;明崇禎十五年(1642)至清康熙(1662-1711)年,這七十餘年間,潘氏詩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此期的詩人主要有潘馴、潘驤、潘德徵和潘珍四人;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至乾隆十九年(1754)潘曉卒,約四十餘年間,為潘氏詩歌的繁盛期,以潘淳的詩歌創作最為顯著;約從乾隆二十年(1755)至清末同治(1862-1874)年間,潘氏詩人有潘以澂、潘以溶到第八代詩人潘桐、潘樳等,他們的詩歌創作日趨衰落,而在潘元煒、潘堦等人的詩中則呈現出末世餘音的光景。第四章主要研究潘氏詩歌創作的儒學內涵。第一節研究潘氏詩歌中的家族情懷;第二節研究潘氏詩歌中的政治情懷;第三節研究潘氏詩歌創作中的女性貞節觀;第四節研究潘氏詩歌中的山水隱逸情懷,共從這四個方面研究了潘氏詩歌中的儒學內涵。第五章主要對《潘氏八世詩集》作文學研究。第一節研究潘氏家族交游的形式、內容及其意義;第二節考察明清詩壇與地域環境中的潘氏詩人對明清诗学观念的接受与传播。第三節從五個方面研究《潘氏八世詩集》的藝術風格:其一、溫柔敦厚、風雅不墜;其二、奇正相宜,情性自然;其三、格高調遒,沉鬱頓挫;其四、煉字煉意,意境幽遠;其五、典據墳籍,氣暢神凝。第四節首先研究《潘氏八世詩集》的一個基本選詩標準:以詩存人;其次研究此集中所蘊含的編選者、批註者的文學批評思想:其一、以“情性”論詩;其二、以“溫柔敦厚”論詩;其三、以《詩》論詩;其四、以“風格”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