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债务契约诱使股东选择风险更大的项目进行投资,举债就产生了股东和债权人的激烈冲突。在财务杠杆的作用下,如果项目投资产生了高收益,超额收益部分归股东所有;然而项目投资失败时,,由于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债权人将承担其后果,最终造成债务贬值而股权升值,形成资产替代效应。如果债务具有担保,股东采用这种风险转移的动力将会减弱,特别是当借款人拥有担保资产的权利时,公司将难以用风险较大的资产替代风险较小的资产。Leeth和Scott(1989)强调担保有利于债权价值稀释问题的解决。债券价值稀释指在企业市场价值和现有营业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借款人通过发行与现有债权具有同等或更高优先权的债务,将使现有债权人的债权价值被稀释,债权人的财富向股东发生转移Black(1976)。由于债务契约中的担保条款允许贷款人在借款人违约时剥夺其对担保品的赎回权,这可降低贷款人执行债务契约的成本,也直接限制了部分债权价值被稀释。显然,担保能解决债权人债权价值被稀释问题。企业既可以以自有固定资产、存货等资产作为担保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也可以由他人提供保证担保或者抵押担保。在公司以自有资产抵押或担保一定额度后往往选择由其他关联企业提供关联担保,控股股东在股东会及董事会的绝对控制权导致控股股东往往选择后者作为贷款担保的形式。债权人同意上市公司担保,说明上市公司具有担保能力,具有某种代表担保能力的“信誉资产”,它是一种近似于商誉的无形资产。对上市公司而言,信誉资产同样具有价值,它虽然不会带来直接的未来现金流,但是拥有这项资产,会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提高企业的信用水平。但是,这种“资产”又具有排他性与独占性,因为担保虽然不与企业的某项具体资产相对应,但是与企业总的资信状况相联系,即企业能够提供的担保总额是有限的。因而对关联方不计收益的提供担保是对企业价值的减损。关联担保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更为严重,尤其是对子公司的担保,在合并报表中,其实就是整个集团的负债。上市公司的对外所负债务对上市公司的对外关联担保起到抑制作用,并通过引入数据库数据验证这种抑制作用的存在。广义的“关联方”是指所有与上市公司存在直接或者间接利益关系的集合,它不仅仅包括属于合并报表范围内公司,产业链上游供货商、下游销货商、债权人银行、政府税务部门等都涵盖其中;狭义的、“关联方”是指属于合并报表范围内公司、持有上市公司股权20%-50%的股东以及本公司的联营合营企业。由于广义的“关联方”界定过于宽泛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因此,本文关联担保人界定在狭义“关联方”范围之内。为避免重复计算,合并报表范围内母公司的两个子公司发生的关联担保计入子公司的担保额,母公司不再计入。关联担保指上市公司(含合并报表范围内子公司)以自己的动产、不动产、有价证券、票据、权利或信用为本公司的关联方提供债务担保(含抵押、质押、保证),一旦债务人在债务偿还期限届满后违约,则代为偿还到期债务的企业行为。本文以2005-2008年1278家发生关联担保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对外提供关联担保资产比率与企业债务的关系。同时截取四年中发生对外提供关联担保的415个样本和接受关联担保的696个样本公司,采用Logistic回归,检验了对外提供关联担保资产比率与债权结构、股权结构、自由现金流以及上市公司内在治理结构的关系。我们发现,上市公司对外提供关联担保比率与公司上一年的资产负债率、对银行的短期负债比率显著正相关,资产负债率、短期银行负债比率越大,上市公司对外提供关联担保的概率越大;而通过本文研究发现企业对银行的长期负债与上市公司对外提供关联担保负相关,企业对银行的长期负债水平越高,公司对外提供的关联担保的概率反而越小。其次,企业总资产收益率和每股净现金流量水平越高,发生对外提供关联担保的相对概率越小,而最终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及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在股东单位领取薪酬的董事越多发生对外提供关联担保的相对概率则越大。最后,公司接受关联担保的比率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与资产规模负相关;即资产负债率越高、资产规模越小越有可能接受关联担保。另外,相对于控股股东,上市公司中第二到第五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并没有对企业的对外提供关联担保起到抑制作用,相反本文得出的是和控股股东的协同作用。全文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言。本章介绍五部分内容。二是交代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二是介绍关联担保和企业债务的界定;三是阐述研究的问题和思路;四是规划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五是提出本文的预期贡献点。本章是对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回顾。本章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国外研究部分比较系统地对西方融资担保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并指出这些研究成果对本文所研究问题的可借鉴之处。国内研究部分对同一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作了比较全面、详尽的回顾,并进行了相应的评述。第三章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的制度背景及现状分析。结合我国的国情,从国家宏观角度对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的背景、制度变迁进行分析,并描述了目前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根据国外关联担保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我国传统公司治理的有关理论,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担保行为特点,理论分析企业的对外负债对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的影响,并把企业债务按照长期与短期、对银行负债与非银行负债的不同分类实证检验了企业债务与关联担保的关系。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局限。在对本文主要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和归纳的同时,给出符合我国资本市场运行规律的政策建议,并指出研究的不足和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虽然国内学者对关联担保、掏空及公司价值的研究很多,并且也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但鉴于现有数据库并不能直接提供给我们能达到研究目的的详尽数据信息,从而使对关联担保的进一步分类成为研究的一大障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上市公司关联担保行为的明细数据收集成本较高,因此相关明细的实证研究很少,且相关的实证研究主要体现在案例研究方面,即从现象上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危害和成因进行描述,缺乏以详尽的关联担保数据为支撑较为深入的实证研究。本文通过对关联担保的明确界定,并把关联担保分为对外提供担保、接受担保、混合担保三大类,使研究过程和结论更有说服力。第二,研究视角新颖性。上市公司利益转移行为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关联担保一直是作为关联方转移占用上市公司资源的手段来研究的,即以关联担保作为自变量因素考察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近来虽然研究关联担保影响因素的文章很丰富,但是笔者发现以往有关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的研究绝大多数只是把企业的债务水平以资产负债率指标加以控制,而鲜有通过针对上市公司对外负债细分考察对关联担保影响的研究。企业债务资本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理论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缺乏对它的考察使现存的研究不尽完美。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关联担保理论研究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