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生物活性叠加原理,以邻羟苯基、吡唑、腙(NH-N=)基团为分子核心进行合理组合,设计并合成了N-[(1-芳基-3-苯基-吡唑-4-基)次甲基]-2-羟基苯甲酰肼(I系列)、2-取代苯腙基-3-(2-羟基苯甲酰腙基)-丁酸乙酯(II系列)及1-(2-羟基苯甲酰基)-3-甲基-4-取代苯腙基-吡唑啉酮(III系列)三类、共18种化合物,其中12种化合物未见报道,18种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均未见报道,18种化合物的结构均经IR、1HNMR、元素分析等证实。以芳胺为原料,经重氮化、还原、与苯乙酮缩合、Vilsmeier-Haack反应,制得1-芳基-3-苯基-4-甲酰基吡唑,再与水杨酰肼反应制得N-[(1-芳基-3-苯基-吡唑-4-基)次甲基]-2-羟基苯甲酰肼(I4a-I4f),对制备中间体1-芳基-3-苯基-4-甲酰基吡唑(I3a-I3f)的反应机理进行验证和推理,揭示了闭环反应与1位芳环上取代基电子效应之间的关系规律。以芳胺为原料,经重氮化、与乙酰乙酸乙酯反应,再与水杨酰肼缩合,制得2-取代苯腙基-3-(2-羟基苯甲酰腙基)-丁酸乙酯(II3a-II3f),经分子内闭环制得1-(2-羟基苯甲酰基)-3-甲基-4-取代苯腙基-吡唑啉酮化合物(III4a-III4f),探讨了制备目标化合物的反应机理,研究表明,介质的酸碱性对II3a-II3f、III4a-III4f的制备有显著影响,酸性介质中,反应难以停留在3a3f阶段,而是快速闭环生成化合物III4a-III4f,要制备高收率的席夫碱II3a-II3f,反应介质需要控制在中性或弱碱性,制备化合物III4a-III4f最好控制在酸性介质中。测试表明:质量浓度为0.01%时,N-[(1-芳基-3-苯基-吡唑-4-基)次甲基]-2-羟基苯甲酰肼系列化合物、1-(2-羟基苯甲酰基)-3-甲基-4-取代苯腙基-吡唑啉酮系列化合物对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均接近或高达100%,有极强的抑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达70%以上,有一定的抑菌活性;2-取代苯腙基-3-(2-羟基苯甲酰腙基)-丁酸乙酯(II3b、II3c)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高达100%,有极强的抑菌活性,对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达70%以上,有一定的抑菌活性。构效关系表明:三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均与芳环上的取代基性质有关,苯环中引入-OCH3、-NO2、-CH3、导致化合物抑菌活性降低,且引入-OCH3、-CH3、的化合物较-NO2的抑菌活性更低;苯环中引入Cl、Br等卤素原子,可显著提高化合物的抑菌活性,且对位引入卤原子的化合物均较间位的抑菌活性更佳。此外,关环前后II3a-II3f、III4a-III4f的抑菌活性有显著变化,与关环前系列化合物II3aII3f相比,形成吡唑啉酮环后的化合物III4a-III4f的抑菌活性普遍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