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坚持唯物史观、社会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社会心态与人的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的内在关系为切入点,认为社会心态不仅是带有一定社会普遍性的共同性的心理状态和发展态势,而且是人的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在心理层面上的自我占有和自我实现一种方式和表现形式,它浸染着生存论意义上的某种价值秩序或价值系统,标志着一定人的实际生存状态。一切社会心态,归根到底都是人们在自己的感性实践活动中生成与发展的。其中在感性实践基础上的传统与现实、认知与评价的冲突与张力是理解社会心态的关键。或者说,一切社会心态,都可以通过一定时代的社会现实发展与传统习俗的矛盾冲突中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观念来加以说明和理解。随着感性实践的历史发展和人的本质力量的逻辑提升,人的认知和评价能力也不断提升,社会心态也在不断自我实现中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共计五章。导言首先提出了社会心态不仅作为一个认识客体而且作为一个现实的人的生存问题的当代凸显,指出了社会心态研究的现代意蕴。并在对国内外社会心态研究述评的基础上,指出传统研究在研究问题域、研究范式、研究视角和研究深度等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论证了本文研究的当代实践呼唤和理论意义,提出了本文的基本思路:一是透视表象、直面问题,发掘深层结构,提炼哲学问题,二是立足历史与实践,从心态与人的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的联系出发阐明社会心态的本质、生成、历史变迁和现实嬗变。实践方法、系统方法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阐明社会心态的概念、内蕴、表象和和主要特性。从分析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社会心态与个体心态、社会心态与社会思潮的联系与区别入手,阐明了社会心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透过社会心态的杂多,社会心态由心态内蕴和心态表象两大系统构成。心态内蕴是心态表象的内在基础,心态表象是心态内蕴的行为性指向、外化和对象化。心态内蕴包括社会认知、社会评价两个主要要素。其中,社会认知是社会心态的内在心理过程的逻辑起点,对象认知和自我认知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是社会心态形成并决定其自觉程度高低的主要机制,社会认知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着社会心态的性质和状况,社会认识的真伪对错及认识的程度和水平,不同的认知结构、认识视角以及一定的文化背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取向都对社会心态发生着影响和制约。而社会评价、价值观念是社会心态的核心成分和内在灵魂,一定的社会心态总反映着一定的价值偏爱。不仅价值观念引导、规范着社会心态的反应、走向、性质和趋势,而且道德和审美取向及其所凝聚的社会人格也规定着社会心态的内涵和变化。心态表象主要表现为社会舆论、话语系统和话语霸权、社会时尚、社会习俗、社会风气等实践指向性行为。作为一级独特的社会意识现象,朴素自发性、日常经验性、紧密时代性、感染性、同社会热点问题和利益问题的直接相关性、群体性、差异性、超前性与滞后性、矛盾性等是心态的主要特性。 第二章着重考察社会心态的实践生成。传统理论探讨社会心态的生成有六种典型的解释模式:环境决定论,思想决定论、心智背景决定论、精神状态决定论、多因素决定论和还原论。研究社会心态问题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对社会心态问题的认识性质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