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人类历史,社会保障制度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作为能够让全体国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安排,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及其完善,构成近百年来所有文明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体内容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走到十字路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能否摆脱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就在于能否建立一个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进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二者之间不仅仅只是互相促进,也有可能会起反作用,制度、国情等诸多因素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共同发挥着作用,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同经济发展水平脱节的高水平社会保障只会带来经济的全面衰退。本文通过对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情况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协调性分析,并以天津作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和提出政策建议,得出在特定国情和特定阶段条件下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的最优配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价值。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导论部分。在明确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的基础上,阐明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介绍社会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关理论基础,包括新历史学派、福利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发展经济学、社会学理论、政治理论、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中蕴涵的社会保障思想。第三章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关系的历史进行考察与经验分析,详细分析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的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其社会发展是否具有协调性,归纳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历史经验。第四章分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关系的实践历程,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节点将新中国的发展划分成两个时期,分别对各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定性和定量协调性评判。第五章研究天津市社会保障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重点分析天津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特征,通过建立动态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天津市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间的相关性及因果关系,提出天津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保障发展问题。第六章阐述促进天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建议,包括天津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与方向,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社会保障机制,转变政府职能重构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保障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