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避税问题置于代理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是目前避税领域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该方向的研究认为复杂的避税活动会增加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因而常常成为控股股东或管理层进行机会主义行为的工具。企业避税引发的代理冲突会增加审计风险,因此审计师有抑制企业避税的动机。本文将审计师抑制企业避税的行为称为审计的避税抑制效应。不过已有文献对审计的避税抑制效应的存在性有争议,这主要是因为研究者受制于审计过程不透明的特性无法直接观测审计对企业税负的影响,无法得到稳健的实证结果。本文利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提供的独特的应交税费审计调整数据,打开审计对企业税负影响的黑箱,通过直接对应交税费审计调整行为的分析,检验审计抑制企业避税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首先,本文论述审计师抑制避税的动机,为审计师抑制企业避税提供理论支持。突破以往审计与避税关系的研究范式,本文围绕上市公司应交税费审计调整的数据展开一系列检验。本文发现,平均而言,审计会显著增加应交税费余额,这表明审计师会抑制企业避税,本文将这种效应称为审计的避税抑制效应。接下来,本文又充分讨论审计的避税抑制效应的度量方式。追根究底,审计的避税抑制效应是审计师发现客户公司应交税费少计的错误并向上调整应交税费的行为。因此,本文采用应交税费向上调整指标来度量审计的避税抑制效应,为接下来研究该效应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奠定基础。其次,本文研究审计的避税抑制效应的影响因素,即应交税费向上调整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经典的审计质量定义,本文认为应交税费向上调整是审计师发现避税问题和报告避税问题的联合概率。一方面从审计师发现避税问题的角度,本文检验审计投入对应交税费向上调整行为的影响。本文采用审计工时数据来度量审计投入,实证检验发现:审计投入越多,审计师越可能发现公司避税问题,应交税费向上调整幅度越大。当客户公司治理水平较高时和客户公司为国有企业时,主效应更弱。这说明治理水平高的公司或者国有企业中避税问题更少,导致审计投入的效果受到削弱。更进一步检验发现,会计师事务所面对重要客户时会妥协,审计投入对应交税费向上调整的影响会减弱。另一方面从审计师报告避税问题的角度,本文检验审计独立性对应交税费向上调整行为的影响。本文利用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外生事件来捕捉审计独立性的变化,研究审计独立性对应交税费向上调整行为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带来的审计独立性提高会加大应交税费向上调整幅度。进一步分析中,本文分别从事务所规模视角、声誉机制视角和客户重要性视角出发,检验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合并通过影响审计独立性来影响应交税费向上调整行为。最后,本文研究审计的避税抑制效应的经济后果,即应交税费向上调整行为的经济后果。基于避税代理观,大量研究表明避税问题会分别引发股东与管理层、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冲突。而本文认为,审计对避税的抑制行为能够显著缓解上述代理冲突。一方面,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冲突的角度,本文用关联交易来度量大股东掏空行为。本文认为应交税费向上调整有助于揭开表面为避税但实为掏空的关联交易的“伪装”,加大大股东被发现掏空的概率,增加其预期的掏空成本,进而导致大股东在随后的经营活动中降低掏空程度。实证研究发现应交税费向上调整会对大股东下一年度掏空行为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上述影响在上市公司由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时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中,本文发现无论是内部治理机制还是外部治理机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主效应。本文还发现应交税费向上调整只对异常关联交易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正常关联交易没有显著影响,只对购买类关联交易有影响,对销售类关联交易、资产买卖与资金借贷这些关联交易没有影响。另一方面,从股东与管理层的代理冲突的角度,本文采用内部人交易来表征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本文认为应交税费向上调整提高了应交税费科目的准确性,降低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弱内部人相对于外部投资者的信息优势,从而降低内部人股票交易的动机。实证研究发现应交税费向上调整会抑制内部人交易,并且对内部人买入和卖出股票均有影响,对独立董事和监事的交易行为影响显著比其他高管要小。应交税费向上调整对内部人交易的影响在不同时间段存在显著差异。在进一步分析中,本文的结果表明应交税费向上调整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来影响内部人交易。综上所述,本文发现了审计的避税抑制效应,且审计投入和审计独立性有助于加强审计的避税抑制效应,该效应对大股东掏空和内部人交易均有抑制作用。本文的研究可以增进我们对独立审计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的认识,进而有助于完善和发展审计理论,同时可以丰富和拓展企业避税的研究,尤其有助于发展避税代理观相关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