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畜共患病。诊断在血吸虫病防治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血吸虫病的诊断方法有直接诊断方法和间接诊断方法。镜检粪便中的血吸虫卵是传统的直接诊断方法,其中改良加藤法操作简便、设备简单、特异性高,是当前广泛使用的方法。但是,作为“金标准”的粪便检查不仅工作量大,现场应用时人群的依从性差,而且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免疫学诊断方法因其快捷、简便易行等优点,愈来愈受到重视。特异性抗体检测是一种间接诊断方法,并不能肯定地对个案作出有或无的回答,但相关研究表明其群体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相应流行区的流行状态。本课题组拟收集血吸虫病不同流行程度地区血清学人口资料,从而构建人群抗体水平双峰分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以确定化疗目标对象为目的的新型血吸虫病诊断体系。
本研究通过选择不同流行程度及监测地区的若干个自然村为研究现场,收集其全人群的户口信息,并对全人群进行两次粪检确定流行率,同时采集血清,用定量抗体检测方法检测人群抗体水平,从而为构建不同流行程度和监测地区年龄依赖的抗体水平分布模式,即双峰分布模型提供基础资料。
本研究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大方面:1.多中心现场研究的样本采集为获得血吸虫病不同流行地区的血清学人口资料,先后在四个不同流行区进行现场调查,获得该地区人群的人口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群户口信息收集、血吸虫病病原学检查(Kato-Katz法)、人群血样采集。由于研究涉及到多个中心,因此,在开展现场研究前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流程和规范以进行质量控制,并对相应人员进行了培训。
对各试点的人口资料的分析表明,大部分试点人口年龄性别分布呈壶型,基本与全国普查的结果一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研究收集的人口资料可信。各试点外出人口所占比例均较大,试点2为41.12﹪,试点3为29.58﹪,试点4为41.46﹪,外出人口多为生产年龄人口(15-29岁,3544岁)。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可能会影响采集的样本的代表性,目前尚没有公认的解决方法,但可以依据根据全人群调查资料中人口年龄性别分布对未外出人口的年龄性别分布进行校正,使两者的分布一致。
对两次粪检结果用加权Kappa一致性分析方法分析其一致性,结果不是很理想,大部分地区两次粪检结果的一致性呈中度,这可能是由于虫卵分布的变异所致。用组内相关系数(Interclasscorrelationcoefficient,ICC)分别评价了第一次粪检三张读片的一致性和第二次粪检三张读片的一致性,结果表明,试点1三张Kato片结果的一致性较好,试点3三张Kato片结果一致性差,试点4三张Kato片结果一致性非常好,这可能与三个试点的粪检阳性率有关。粪检结果一致性分析也集中反映了粪检方法尤其是Kato-Katz法作为判断血吸虫感染的“金标准”的局限性。
分析表明,现场收集的资料能够为进一步构建抗体水平分布模型提供较好的基础资料。
2.“血吸虫病现场数据管理系统”软件的研制与应用采用程序设计语言VB、ACCESS数据库、ActiveX控件、标签打印等技术,根据血吸虫病现场工作流程,研制相应的现场工作数据管理系统软件,用于多中心的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现场研究工作,以实现现场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确保现场工作质量。软件设立了相应的功能模块,并将各个模块衔接组成一个完整的“血吸虫病现场数据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已应用于多个血吸虫病调查研究现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血吸虫病现场调查工作提供了简便、高效的管理工具,大大提高血吸虫病现场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标准化方法I-ODST法的建立根据ELISA反应原理建立并验证一种间接ELISA检测结果的标准化方法-I-ODST法,并通过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检测样品中特异性抗体的A值,对A值的倒数与相对浓度C的倒数做线性回归,并与常用的A-C、A-logC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I-ODST法线性相关指数(R2)均>0.99,假设检验的P值<0.05,A-C、A-logC法大部分的R2<0.99,且I-ODST法的线性拟合趋势最佳,说明建立的I-ODST法是一种比常用数据转换方法线性拟合更好的ELISA检测结果标准化的新方法。
为使I-ODST法能正确应用,并对ELISA的实验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监控,以达到改进与保证质量的目的。在实验过程中,用休哈特均值-极差质控图进行质量控制,本研究中质控品的浓度均值和极差在质控图的上下界限内随机分布,说明实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比较好。
本研究对工作流程的各个部分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通过“血吸虫病现场数据管理系统V1.0”软件统一现场调查的流程,保证了资料的真实可信。现场收集的户口信息资料、粪检资料以及实验室建立的抗体水平标准化方法为进一步构建抗体水平分布模型提供较好的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