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鸭和单孔目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演化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rwu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鸭(Anas platyrhynchos)具有典型的鸟类核型,包括大染色体和小染色体。和鸡相比,北京鸭的性染色体具有较低的分化程度。为了阐明北京鸭和鸡之间、以及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染色体结构的演化,本研究利用三代测序和多种基因组数据,完成了一只雌性北京鸭的几乎完整的染色体组装。和之前利用二代Illumina测序技术组装的北京鸭基因组相比,新版本的基因组和注释质量均得到了大幅提升,并鉴定出两类在北京鸭中发生特异性扩张的重复元件。本研究发现北京鸭的拓扑相关结构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ed domain,TAD)主要有三种形成机制,分别是通过富集绝缘体蛋白CTCF的结合位点、管家基因和转录活跃(A)型和转录不活跃(B)型染色质区块(active/inactive,A/B Chromatin compartment),这表明了北京鸭和哺乳动物在染色质的空间折叠机制方面是保守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北京鸭和鸡的TAD边界存在大量重叠,北京鸭的TAD边界与染色体倒位断点之间也存在大量重叠,这表明TAD作为一个完整的调控基因组单元,受到强烈的自然选择,或者这也可能是由于DNA双链脆弱位点与TAD边界高度重合所引起。北京鸭雌性特异的W染色体上的基因数大约是鸡的4.5倍。与独立演化的人类Y染色体一样,北京鸭的W染色体上也发现了大量分散的回文结构和同源重组抑制产生的演化断层现象。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为鸟类之间,以及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的染色体演化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禽类研究增加了重要的基因组资源。卵生单孔目哺乳动物是现存哺乳动物中最早分歧出来的一支,主要包括鸭嘴兽科和针鼹科。其中,针鼹科包含短吻针鼹科和长吻针鼹科,它们是为数不多的既产蛋又哺乳的哺乳动物。单孔目动物,是原兽亚纲中仅存的尚未灭绝的哺乳动物,利用单孔目动物进行哺乳动物演化生物学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为哺乳动物的演化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线索。本研究组装出了两个单孔目物种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序列,即鸭嘴兽(Ornithorhynchus anatinus)和短吻针鼹(Tachyglossus aculeatts,本文简称为针鼹)。新版本的鸭嘴兽基因组几乎把整个基因组挂载到了染色体上,和之前发表的基于Sanger测序的鸭嘴兽基因组相比,新版本基因组的组装水平和基因注释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本研究首次组装并鉴定出几乎完整的五对鸭嘴兽性染色体序列。本研究发现单孔目动物的复杂性染色体复合物很可能起源于一个环状构象,鸭嘴兽复杂性染色体复合物的形成很可能和其广泛的性染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并且这些互作在人的同源序列中也广泛存在。单孔目动物作为哺乳动物中重要的一支,其性染色体并不与真兽类哺乳动物的X染色体同源,而是与鸟类的Z染色体同源。同时,SRY作为真兽类哺乳动物中重要的性别决定基因,也并不存在于单孔目哺乳动物中。此外,与鸟类相似,单孔目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同样不存在剂量补偿效应。总的来说,本研究为单孔目动物和鸟类之间的性染色体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其他文献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由于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孔道尺寸可调等优点,在吸附分离、储能、催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MOF晶体材料力学性能差,难以加工处理,阻碍了 MOF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大部分MOF的纯微孔结构不利于客体分子的传质,制约了 MOF在吸附、催化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针对此,通过引入力学性能好、易于加工处理的聚合物,可制备出MOF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EF)关系在近几十年来一直是生态学的前沿问题。近来,越来越多的工作深入到外部干扰(如加氮和增温)对BEF关系的影响。碳纳米管等工程纳米材料的应用和生产不断增加,废弃纳米材料进入生态系统后影响生物有机体和生态系统过程及功能,已成为生态系统的一类新型干扰。然而,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碳纳米管对植物单种(特别是作物)的影响,缺少关注碳纳米管对野生植物和多种共存生态系统的结构及植物
DNA复制的保真性与完整性对于维持基因组稳定性至关重要。然而DNA复制常常会遭受来自细胞内外的复制压力而停滞,如果无法及时重新起始,将造成复制叉崩塌,影响基因组稳定性甚至导致细胞死亡。在高等真核生物中,复制叉翻转是应对复制压力的关键调控机制,目前的研究认为该过程主要由SNF2家族的DNA转位酶HLTF、ZRANB3、SMARCAL1等蛋白催化。在复制叉发生翻转时,由于转位酶对DNA链的反向牵引,两
核仁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核糖体RNA(rRNA)合成、加工成熟,以及核糖体大小亚基生成和组装。Bms1蛋白是核糖体小亚基组装复合体中的重要组成,它作为一个GTP酶,与Rc11蛋白形成复合体参与rRNA前体A2位点的剪切。之前的研究发现在斑马鱼bms1l突变体中存在肝脏发育缺陷,在人类中也报道了由于BMS1蛋白变异而导致的先天皮肤发育不全,这些组织器官的异常发育都是由于细胞周期受阻导致的。然而目前对于B
铁(Fe)是生物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但过量时又会对细胞产生毒害。以往的研究对植物根系铁吸收和体内稳态的调控机制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在作物铁营养的生物强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种子发育过程中铁的装载,以及其中的调控机制仍知之甚少,而这对深入挖掘有效的生物强化铁营养新途径非常关键。在对拟南芥转录因子突变体进行缺铁表型筛选时,本文发现一个属于拟南芥YABBY转录因子家族成员、调控胚珠外珠被极性生
“遗传补偿效应”(genetic compensation response,GCR)是首先在斑马鱼中发现的,一种新的遗传鲁棒性机制,是指当敲低某一个基因时有明显的表型,但此基因的遗传敲除突变体反而没有表型。在拟南芥、小鼠等其它模式生物中都观察到了这一现象。GCR虽然对于机体的存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却阻碍了基因功能的研究。2019年,Stainier实验室和我们实验室同时发表各自研究结果,揭示GC
内质网与线粒体接触位点(ER-mitochondria contact sites,ERMCSs)是位于线粒体与内质网之间的动态结合区域,其在调控钙信号通路、脂质转运、线粒体动力学以及自噬小体的形成等生物学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尽管ERMCSs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在高等动物中,其分子结构、具体功能、调控机制以及生理意义都还未被全面揭示。在多种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中都存在ERMCSs的异常,例
哺乳动物卵泡生长过程中,卵母细胞转录翻译活跃,胞质中转录并积累大量的母源性m RNA和蛋白质,至卵母细胞生长完全,染色质凝集为染色体,卵母细胞转录沉默。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恢复、成熟及合子基因组激活前的胚胎发育都受胞质中的母源物质调控,但母源转录本的调节机制及功能研究一直存在很多空白。MPF和MAPK信号通路在调控减数分裂细胞周期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PF由CDK1和cyclin B1两部分组成,MA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s,OLs)包裹缠绕神经元的轴突形成髓鞘,促进动作电位的传导速率和保持轴突的完整性。这一过程对于维持正常大脑的功能是极为重要的。OLs和髓鞘的异常可造成多发性硬化症等脱髓鞘疾病和精神性疾病,如重度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轴突的髓鞘化过程依赖于轴突与OLs之间的相互作
表观基因组是一系列与DNA和蛋白有关的化学修饰,它们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并在发育和疾病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的技术已经允许研究人员对实验样品进行常规的表观基因组表征,然而我们对表观遗传元件功能的理解到目前为止仍显不足。基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筛选文库对阐明全基因组范围内的表观遗传元件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CRISPR筛选需要构建庞大的sgRNA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