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旨在从补缺假说(王初明,2003)的角度研究汉式英语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补缺假说认为,如果跟外语形式配套的外语语境缺失,外语形式就有可能和母语语境知识产生错配,从而引起母语迁移。也就是说,母语语境知识作为媒介,引起了相应母语形式的迁移。据此,主要来源于汉语迁移的汉式英语,可能就是汉语语境知识迁移的产物。但是迄今为止从语境的角度探讨汉式英语和其对外语课堂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由于汉式英语具有不系统和不稳定的特征,因此人们很难对其得出一个清楚统一的解释,进而根据不同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各种各样不完整的定义。尽管对汉式英语有不同的解释,但我们仍然可以得出很大程度上起源于汉语迁移的汉式英语在最近几年已经成为一个激烈讨论的话题。但在过去的几年中,大多数研究放在汉式英语的历史发展及目前状况上,很少有研究放在汉式英语形成的深层机制上。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的王初明教授在2003年提出了补缺假说。按照王教授的解释,语言形式和语境知识的有机结合是语言正确流利使用的前提,而外语形式缺少与外语表达式匹配的真实语境,因此,母语语境知识介入补缺,进而激活与母语语境知识配套的母语表达式,母语迁移因而发生。补缺的过程不仅仅是母语表达方式代替外语表达方式,更确切的说,是因为母语语境知识介入补缺的结果。因此,按照补缺假说,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母语语境知识在汉式英语的形成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该假说的提出已经引起了二语习得界的关注。本研究试图找出汉语语境与英语形式的错配是否会产生汉式英语,进而证实补缺假说。为此,作者设计了一个定性研究,对40名就读于大学二年级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测试,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实验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受试者以“大学生就业”为题写一篇作文,然后由一名英语外教和四名中国研究者合作,找出学生作文存在的汉式英语。第二阶段,对受试者进行访谈,看他们是否都意识到自己使用的是汉式英语。实验结果表明,汉式英语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语形式缺乏相匹配的语境,母语语境进而补缺,因此,本实证研究有力的证实了补缺假说。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可以从补缺假说中得到很多启示。例如,应该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丰富而恰当的语境。外语学习中母语语境知识的补缺并不是好现象,但在母语语境下很难根除母语语境的影响。因此在外语学习中应该提供尽可能多的外语语境,这样外语的语言形式和语境才能从最开始就得到合理的匹配。对于母语语境知识与外语形式错配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增加不同情况下外语语境的输入,这样可以促进外语语境与外语表达式的融合。因此本论文也探讨了外语语境在外语学习特别是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