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研究,为远端胃癌手术指征的把握及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手术方法:对局限型胃癌未侵犯浆膜或浆膜为反应型、胃周淋巴结无明显转移的患者行D2手术。局限型胃癌已侵犯浆膜、浆膜属突出结节型行D2或D3。N2阳性时,在条件允许下,选择D3。吻合方式:①远端胃切除行结肠前、近端对小弯半口BillrothⅡ式胃空肠吻合术。②全胃切除术: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P型空肠代胃术。分期及病理检测:临床病理资料根据1987年国际抗癌联盟公布的UICC-TNM分期标准[2],全组病例均经胃镜活检及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远端胃癌。切除胃癌原发灶及检出淋巴结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制片、HE染色,部分连续切片,系统病理检查。统计分析方法: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均采用X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概况:43例胃癌患者中,27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67.4%(29/43)。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12.5%(2/16)、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77.8%(21/27)。全部入组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以第3、6最高,其次是第4、5、7.8.9、1、11、12、10、14、15。2、肿瘤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按肿瘤侵犯胃壁的层次,分粘膜下层13例,仅1例于第3组淋巴结发生转移。肌层6例,仅第3、5、12、14、15组淋巴结发生转移。侵犯至浆膜层19例,各组淋巴结均有转移,以第3、4、6、7.8.9组淋巴结转移患者例数最多。肿瘤侵犯临近结构或腔内扩展者4例,各组淋巴结均有转移,以第3、5组淋巴结转移患者例数最多。T2组与T3组相比,T2与T4组相比,T3与T4组相比,同组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3、肿瘤直径与各组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按肿瘤直径大小分为3组,第1组27例,在第3、4、5、6、组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患者例数最多,其次为第7.8.9、10、14、15,第2组15例,各组淋巴结均可发生转移,尤以在第4、6、3、5、7.8.9、1组淋巴结发生转移患者的例数居多。第3组1例,各组淋巴结均发生转移。第1组与第2组相比,第2组与第3组相比,第1组与第3组相比,同组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4、进展期胃癌中不同Borman分型与各组淋巴结转移情况:远端胃癌中BormanⅢ患者所占比例最大。远端进展期胃癌27例中未见BormannⅠ型患者。BormannⅡ型患者2例,第3组淋巴结转移1例。BormanⅢ型患者21例,各组淋巴结均可转移。在第6组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最多,其余3、4、5、7.8.9组淋巴结发生转移患者的例数居多。BormanⅣ型患者3例,以第4、6组淋巴结发生转移患者的例数居多,且各组淋巴结均可发生转移。BormannⅡ型组与BormannⅢ型组相比,BormannⅢ型组与BormanⅣ型组相比,BormannⅢ型组与BormanⅣ型组相比,同组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进展期胃癌的大体类型中,与限局型的BorrmanⅠ及BorrmanⅡ型相比,具有浸润生长倾向BorrmanⅢ及BorrmanⅣ分化差,多为低分化腺癌及印戒细胞癌。5.粘液细胞癌与腺癌各组淋巴结转移情况:粘液癌患者5例,其中印戒细胞癌患者3例。3例印戒细胞癌未见肿瘤浸润深度局限于粘膜层者,浸润深度分别为T2、T3、T4,且均无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分别为ⅠB期、Ⅱ期、ⅢA期。腺癌患者40例,各组淋巴结均有转移,在第3、6、4、5、7.8.9组淋巴结发生转移患者的例数居多。粘液癌与腺癌相比在第3组淋巴结中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粘液癌与腺癌相比在第6组淋巴结中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与浸润深度相关,与癌灶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2、早期远端胃癌建议选择D2清扩术,只需清扫第一站及第7、8组淋巴结即可。3、Ib期以上患者淋巴结清扫范围至少达D2,第7、8、9组淋巴结必须清扫。4、对高度怀疑或证实已有N1~N2转移且癌灶直径>5cm已浸润浆膜层的进展期远端胃癌,应尽可能行D3。5、远端胃癌印戒细胞癌可无淋巴结转移,粘液癌在第3、6组淋巴组淋巴结转移率小于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