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 慢性腰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慢性腰痛的重要致病因素,据统计,FJOA源性腰痛占整个腰痛患者的15%-40%!因此,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在腰痛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近年的研究的重点与焦点,但目前关于FJOA的国内外研究仍存在一系列的不足,如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分析不够全面、样本量小、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致慢性腰痛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等。为此,本研究拟通过临床大样本分析慢性腰痛患者中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探讨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影像学分级与慢性腰痛的相关性,并通过临床试验定性、定量测定FJOA源性炎性因子在导致慢性腰痛中所起的作用,全面明确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初步探讨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导致慢性腰痛的发病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小关节源性腰痛的具体发病机制奠定基础,对于预防、治疗FJOA源性慢性腰痛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内容和方法: 1.腰椎小关节炎影像学分级与腰痛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选取慢性腰痛患者342例,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筛选出诊断明确的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源性腰痛患者68例;依据Weishuapt影像分级标准评估FJOA;依据Videman的椎间盘高度丢失的MRI分级标准评估椎间盘高度丢失程度;依据完整可信的腰痛量表(VAS,ODI,JOA以及RDQ)评估患者症状。研究FJOA影像学分级与腰痛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腰椎重度FJOA致重度腰痛的多因素分析。 2.炎症因子与脂肪因子在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中作用机制的初步探究 收集接受后路腰椎手术的患者共6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依据Weishuapt影像分级标准评估 FJOA;收集及处理手术患者小关节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血清和关节软骨中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瘦素及脂联素的含量进行测定。比较不同影像学分级的小关节软骨内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瘦素及脂联素的含量的差异。 3.腰痛患者中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危险因素分析 选取慢性腰痛患者342例(1008个节段);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依据Pathria影像分级标准评估FJOA;测量腰椎小关节(Facet Joints,FJ)角度与非对称性;测量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调查椎小关节炎的发生率以及危险因素(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椎小关节角度与非对称性)。 4.下腰椎小关节退变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相关性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1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访资料共125例,所有病例均摄有腰椎CT及站立位腰椎正侧位X线片,在腰椎CT片上依据pathria分级系统对下腰椎小关节进行退变程度分级;在X线片上测量以下矢状面参数:腰弯前凸角(LL)、上腰弯前凸角(ULL)、下腰弯前凸角(LLL)、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将所有病例依据PI测量角度分为小于正常范围组(a组)、正常范围组(b组)、大于正常范围组(c组),分节段比较各组小关节退变程度;同时,将所有病例依据各节段小关节退变程度分为轻度退变组及重度退变组,比较各节段矢状面参数与小关节退变之间的关系. 结果: 1.腰椎小关节炎影像学分级与腰痛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1)将不同影像学分级的患者分成3组,比较3组患者中VAS,ODI,JOA,RDQ评分,发现3组患者VAS,ODI,JOA,RDQ评分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患者VAS,ODI,RDQ评分与FJOA影像学分级之间成正相关;而JOA评分与FJOA影像学分级之间成负相关; (2)重度腰痛患者当中,FJOA虽然占据主要原因(OR8.78),但是DHN(OR3.98)、年龄(OR1.09)以及BMI(OR1.39)对腰痛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2.炎症因子与脂肪因子在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中作用机制的初步探究 (1) TNF-α各组测量均为阴性结果。IL-1β在小关节轻度退变组为0.43±0.04pg/ml,在小关节重度退变组为0.82±0.28 pg/ml。小关节重度退变组IL-1β的含量高于小关节轻度退变组(P<0.001)。 (2)瘦素在小关节轻度退变组表达量为2.81±0.34pg/ml,在小关节重度退变组为3.01±0.83 pg/ml。小关节重度退变组瘦素的含量与小关节轻度退变组无统计学差异(P=0.445);脂联素的阳性率为100%。脂联素的含量为6185.04±3634.70pg/ml。其中,在小关节轻度退变组为9744.20±2157.29pg/ml,在小关节重度退变组为3596.56±1840.05 pg/ml。小关节重度退变组脂联素的含量低于小关节轻度退变组(P<0.001)。 3.腰痛患者中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危险因素分析 (1)小关节炎发生率:300(53.8%)例患者影像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其中,表现为1级的有52(28.1%);2级的有96(28.1%);3级的有36(10.5%)。 (2)年龄:平均年龄为42.8岁(18-76岁);将年龄分成2组:123(35.9%)≤40岁,213(62.3%)>40岁;发现不同年龄组小关节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05<0.05);比较小关节炎不同影像学分级(0,1,2,3)患者的年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5<0.05)。 (3)性别:患者中有152(44.4%)男性,184(53.8%)女性;而椎小关节炎的发生率为(52%)男性,(49%)女性,两组患者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383)。 (4) BMI:比较不同BMI指数组(<18.50,18.51-23.90,>23.90)患者小关节炎发生率发现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42)。 (5)FJ的取向从头到尾是逐渐由矢状位转为冠状位的;L4/5节段上,小关节矢状位角度的增大与 FJ退变分级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3<0.05);其余节段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各个节段的小关节退变分级与小关节非对称性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L3/4 P值=0.171,在L4/5 P值=0.242,L5/S1 P值=0.065)。 4.下腰椎小关节退变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相关性 在L4/5及L5/S1节段a、b、c三组间小关节退变程度有统计学差异。在各节段中,轻度退变组与重度退变组间 P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L4/5节段及L5/S1节段轻度退变组与重度退变组间P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矢状面参数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在诊断椎小关节炎源性腰痛患者中,FJOA影像学分级与患者腰下肢症状成明显正相关,但不能忽视椎间盘高度丢失、年龄及体重指数(BMI)对腰痛的影响; 2.椎小关节软骨IL-1β的表达量与椎小关节炎影像学分级呈正相关,而脂联素含量与软骨IL-1β的表达量、椎小关节炎影像学分级呈负相关; 3.腰痛患者中腰椎小关节炎发生率较高,随着年龄及BMI增加而加重,而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 4.在腰椎上,小关节冠状位角度从头到尾逐渐增大;在L4/5节段,小关节矢状位角度的增大可能是小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5. PI大于正常范围可导致或加重L4/5及L5/S1节段小关节的退变;PT及PI与各节段小关节退变程度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