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现代化养鸡业来说,疾病防治是成功的关键所在,而疾病的预防又需要我们了解鸡自身的免疫状态和机制。研究免疫器官的发育和免疫功能的发生,可以使我们了解到鸡不同时期的免疫状态和免疫机制,为适时免疫提供参考依据,从而达到疾病防治的目的。本实验分别选择了13、15、18、20日龄鸡胚及1、7、21、35日龄雏鸡,每个时期取5只鸡的法氏囊,制作冰冻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在胚胎20日龄以后的各时期另取5只鸡胚或雏鸡的法氏囊,分离淋巴细胞,进行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本研究观察了从鸡胚到出壳后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法氏囊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胚胎13日龄时,法氏囊开始发育,粘膜上皮下形成结节状细胞集团;胚胎15日龄,聚集的细胞集团形成初始的淋巴滤泡;胚胎18日龄到出壳后1日龄,滤泡内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多数滤泡髓质和皮质界限仍不明显;7日龄雏鸡法氏囊髓质皮质分界清晰,滤泡数量显著增多;21日龄到35日龄,滤泡由多边形逐渐转变成长方形;在35日龄时,粘膜上皮细胞逐渐增多,排列紧密,细胞核紧密排列成直线位于基底部。从而得出,直至出壳前鸡胚法氏囊尚未形成较完整的,能组织起有效体液免疫促进作用的组织基础结构,其完善的形态结构需在后天环境中分化和发育。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了IgM、IgG和IgA三种B细胞在法氏囊内的出现、组织定位及分布变化规律。结果显示,IgM~+和IgG~+两种B细胞都是最早出现在胚胎13日龄,分别在粘膜上皮内首先检测到;胚胎15日龄,IgM~+和IgG~+两种B细胞数量均显著增多(P<0.05),且IgM~+细胞显著多于IgG~+细胞,IgM~+和IgG~+细胞都聚集到粘膜上皮下形成阳性细胞集团,外周包裹扁平上皮,形成淋巴滤泡;胚胎18日龄,在粘膜上皮内初次检测到IgA~+B细胞,说明法氏囊内IgA~+B细胞出现最晚,此时滤泡内细胞更加密集,IgM~+和IgG~+两种B细胞继续增加,IgG~+细胞数量增加更为明显,IgG~+细胞明显比IgM~+细胞多;胚胎20日龄至出壳后1日龄,IgM~+、IgG~+、IgA~+三种B细胞数量增加不显著,IgG~+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其他两种阳性细胞,个别滤泡髓质和皮质初始形态可确定,单个淋巴滤泡的平均面积无明显变化;7日龄IgG~+细胞数量仍然比IgM~+细胞多,IgA~+细胞数量骤然增加,此时阳性细胞多分布于滤泡髓质内,滤泡间小梁周围也分布少数IgA~+细胞,单个淋巴滤泡平均面积显著增加(P<0.05);21日龄时,IgM~+、IgG~+和IgA~+三种细胞数量继续不断增加,IgG~+细胞数量达到峰值,其数量显著高于IgM~+和IgA~+细胞;35日龄时,IgM~+和IgA~+细胞数量继续增加,而IgG~+细胞数量稍有下降,但显著高于同日龄其他两种阳性细胞。可见,从胚胎20日龄直到出壳后35日龄,三种阳性细胞的整体变化趋势是不断增加的,随着日龄的不断增长,淋巴滤泡的面积也逐渐增大。这些表明了胚胎期和出壳早期雏鸡的IgM~+、IgG~+和IgA~+B淋巴细胞是如何不断分化发育的。B细胞增殖反应检测结果发现,出壳后4日龄以前,法氏囊内B细胞对有丝分裂原PMA的刺激几乎无增殖反应;4日龄时,B细胞开始对PMA刺激发生增殖反应,此时B细胞自身也开始增殖,到10日龄达到峰值;4日龄至21日龄,B细胞对PMA刺激指数持续增大。说明随着日龄增长,B细胞免疫功能逐渐增强。本实验揭示了免疫器官法氏囊的组织结构发育、B淋巴细胞发育和免疫功能发生之间的关系,免疫器官组织结构发育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免疫细胞的发育变化及其免疫功能的发生,同时免疫功能的发生又促进免疫器官组织结构及免疫细胞的发育。因此,免疫器官组织结构发育、免疫细胞发育及其免疫功能发生三者间是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从而有助于我们了解到鸡胚胎期和出壳初期免疫状态,为禽类的适时免疫和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对现代免疫学和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