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中国浙江地区前哨淋巴结(SLN)阳性乳腺癌患者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验证并评估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非前哨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在中国浙江地区早期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病人及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外科自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乳腺癌患者,通过术中快速冰冻及术后HE染色检测前哨淋巴结、腋窝非前哨淋巴结状态。统计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这部分患者SLN、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并使用MSKCC非前哨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计算每位患者腋窝NSLN转移风险,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等评估该模型在本人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本研究中共有315名患者接受了SLNB,其中68例SLN阳性患者进一步接受了ALND,这部分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阳性前哨淋巴结数目(χ2=11.613,p=0.02)、阳性前哨淋巴结数与总前哨淋巴结数目比值(SLN+/SLN,χ2=7.631,p=0.006)是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证实SLN+/SLN≥0.5 (OR=1.414,95% CI:0.785-2.548, p=0.033)是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MSKCC预测模型对本研究人群NSLN转移预测的AUC为0.726(95% CI为0.573-0.880),当预测模型的截断值取在14%时,预测模型的假阴性率为7.1%,当截断值取在7%时,假阴性率为0。结论:对于前哨淋巴结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阳性SLN数目、SLN+/SLN比值是腋窝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MSKCC模型对本组研究人群预测的准确率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