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沟通与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更多的外国人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毫无疑问,翻译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集中体现了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哲学观和价值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论语》不仅塑造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思考方式,而且其译本也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深远的影响。文化负载词指的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并且反映了某一特定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的词语。这些词在《论语》中大量存在,加大了理解和翻译的难度。基于这一点,本文将采用奈达对文化的五种分类,将《论语》中文化负载词也相应地分成了五个类别:物质文化负载词、生态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以及语言文化负载词。现代哲学阐释学大师伽达默尔提出了三大理论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本文将运用这三大原则对比分析不同的英译本,旨在说明文化负载词翻译多样性的合理性,并总结所选译本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在阐释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受到历史环境、知识背景、价值观、宗教信仰及偏见等方方面面的影响。通过个例分析,本文发现现在翻译《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时,四位译者都采用了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故本文认为在伽达默尔提出的哲学阐释学三大原则的影响下,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应该因时而异,为了传递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译者应该适时采用归化或者异化的翻译策略。本文希望通过《论语》英译这一个案来深入研究传统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而全面展开《论语》翻译的批评研究,以此促进儒家经典的对外传播。中国传统典籍英译的目的不光是为了阐释原文的含义,更重要的是传播含义背后的文化。《论语》在古代中国文学、文化以及世界文学、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在翻译像《论语》这样的中国典籍时,译者首先应该理解原文,通过阅读相关的史料采用符合历史环境及形势需要的翻译策略来传递其中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