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对就近入学政策公平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C市X区的调查

来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9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平正义始终是社会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与追求。社会政策对象对政策公平感受的高与低,对政策的平稳运行产生着重要影响,对政策公平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公平感的阶层差异,当前的研究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系统公正化理论”认为弱势阶层更认为社会是公平的;“社会支配理论”认为弱势阶层更认为社会不公平。在就近入学政策中,不同社会阶层对该政策的公平感受呈现出什么样的差异,本文拟对此做出研究分析。本文在C市X区的6所学校完成调查问卷61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51.5%。通过统计分析,研究发现社会优势阶层更倾向于认为就近入学政策是公平的,弱势阶层更倾向于认为就近入学政策不公平,表现出就近入学政策公平感符合“社会支配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身份、收入较低、居住地离学校距离远、对学校不满意、对政策不了解,均会降低对政策的公平感。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地采用“公平成本效应”概念对其形成机制做出阐释。优势阶层者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对达成公平结果(形式公平)所需付出成本的承担能力较强,在这一过程中的成本率更低,同时也更能够改变就近入学政策中自认为的不合理分配(实质公平),并在对子女的教育需求与期望中具有较高的获得感,因此更倾向于认为该政策是公平的;弱势阶层者对成本的承担能力有限,达成公平结果过程中的成本率更高,更倾向于认为就近入学政策是不公平的。本文的创新点一是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创新。从“主观价值”层面对就近入学政策公平感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到访谈以探究公平感的形成机制。二是理论解释的创新。本文提出的“公平成本效应”,为社会政策领域中关于政策公平感的阶层差异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深化了公平感阶层差异机制的相关研究。
其他文献
在我国并没有直接称为继承权恢复的制度,笔者将继承权恢复制度定义为由于继承人侵害被继承人或者其他继承人生命安全、身体健康;限制被继承人遗嘱自由;破坏遗嘱真实性、完整性等法律规定的特定行为,并因为实施这些行为违背了被继承人的真实意愿而丧失继承权,后因行为人确有悔过,并得到被继承人的宽恕,其已经丧失的继承权可以恢复。理论界又称为继承权宽宥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颁布前我国法律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统战工作在四川地下党开展的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945年到1949年,四川地下党组织领导工人、农民、各民主党派、学生、教师展开了反内战、争民主的斗争,统战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军为开展革命斗争的进步人士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各阶级群体在四川地下党的组织领导下相互配合、互相帮助,为成都的和平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论文以1945年到1949年四川地下党
故宫博物院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鲜明的媒介形象。本文以故宫博物院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全媒体环境下如何进行媒介形象塑造与传播,挖掘故宫全媒体形象的学理价值,总结其成功经验,为国内其他博物馆提供借鉴。本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故宫博物院的媒介形象演变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其全媒体的传播渠道与内容,认为其通过报刊图书、广播电视、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体渠道,侧重塑造“国家宝藏”“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强大团结力的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不断强化党的团结力。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和发动工人运动的过程中,逐步清晰认识到团结力的重要性。1925年5月邓中夏强调“‘团结即力’是我们唯一的信条。”(1)随着国内革命进程的加快,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加深了对团结力的认识,愈加重视对团结力的建设。1963年8月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六周年之际所写
成都驻防设立于康熙后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军事驻防点。清廷为使成都旗人固守“清语骑射”传统,规定成都八旗官兵及家眷世代生活在成都满城内,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出城也不得从事劳作和经商。当兵领饷成为成都旗人主要的经济来源。清中后期,成都旗人人数增多而兵额数量有限,部分成都旗人沦为闲散旗人。乾隆年间,部分成都旗人开始出现生计问题。清末,军费开销、战争赔款、财政收支失衡使得财政压力过大。为缓解财政压力,折发八旗
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随着资本边际产出递减、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经济结构的转型等问题的出现,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人口流动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经济现象,随着经济的不断开放,我国人口流动规模也日益增长,这一庞大人群地域间流动的过程和结果会对地区的各类经济变量产生影响,必然会影响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了解人口流动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可以帮助经济释放长效增长动力,但是人口流动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成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从民国时期成都市民间商业铺面房交易契约入手,探讨了房契中所反映的成都城市商业铺面的交易状况,交易价格,政府管理以及城市商业街区的发展状况。这一时期,房地产业的产权归属逐渐明晰,交易见证人的身份发生了一个较大的变化,且铺面买卖的原因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因另有良媒而卖房的比例很高,商品经济颇为发达。这一时期的契约主要分为三种
1940年四川省立图书馆的创立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一大成就,填补了民国晚期四川没有省立图书馆的空白,推动了西南地区的文化发展,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与东部地区图书馆事业之间的差距,促进了四川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大后方人民提供了精神食粮,有着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即以1940-1949年的四川省立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在搜集和挖掘大量档案史料及近代报刊资料,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四川省立图书馆10年
本研究以2016年—2020年爱奇艺、腾讯、优酷等视频网站的播放数据为基础,选取豆瓣评分在9分以上的医疗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以《人间世》《生门》《中国医生》等为代表,采用案例分析和文本分析方法,对我国医疗纪录片医患关系从冲突到缓和冲突的过程进行叙事的学理分析。研究对近五年来我国医疗纪录片的发展概况进行了梳理,发现省级卫视和传媒公司是医疗纪录片制作和播出的主力军,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加上新媒体的传播力,让
“对抗性解码”是文化研究学者霍尔编码解码理论中的一种解码方式,这一概念出现于电视媒介时代,在网络媒介时代成为普遍现象。网络传播改变了权威话语占据主导地位的宣传模式,也使得逆向的对抗思想表达自由。借助网络的虚拟聚集性,这些质疑声音汇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使得编码者本身的传播意图完全瓦解。本文聚焦于近来典型的对抗性解码现象,以B站发布的《后浪》视频为例,以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为框架,探究《后浪》视频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