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葫芦生物碳制备改性及净化水中复合污染物机制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gu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经济发展迅速,河口及近岸海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珠江流域是我国第二大流域,珠江河口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区域内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在水安全方面面临诸多问题。诸如:由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微塑料等几大类污染物造成的水环境污染问题;由氮、磷等营养盐含量过高,使得水葫芦肆虐,造成的水生态问题。这些污染物对水质退化造成很大影响,当前自来水厂的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去除这些污染物,所以区域供水安全存在很大隐患。本论文以珠江河口为例,开展了河口及近岸海域生态破坏和复合污染的治理技术研究。首先,调查了珠江河口水葫芦空间分布及生物量等情况;现场采集样品并对微塑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等污染物进行了测试分析,结合文献分析了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及迁移转化规律,评估了其生态危害。接着,将水葫芦制备成水葫芦生物碳材料,并根据各类污染物的特性进行了水葫芦生物碳的改性制备;以改性水葫芦生物碳材料为核心,在以下三方面开展了污染物去除机理研究:(1)“夹心式”结构的纳米零价铁改性生物碳基材料(C-nZVI-BC)去除重金属;(2)“碳包覆四氧化三钴”改性生物碳材料(Co3O4/C-BC)协同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3)水葫芦生物碳膜-微生物膜体系去除水体微塑料复合污染。本文通过利用改性生物碳材料对多种污染物及复合污染物的去除技术及机理的研究,以期对河口复杂水环境问题的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及参考依据,为区域供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水葫芦碳化可同时实现减污-降碳的双目标,有助于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其主要研究结果及分析结论如下:(1)以澳门海域为研究对象,采样并分析了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微塑料的含量及空间分布情况。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Cd<Cr<Pb<Cu,其Cd均值为0.060μg/L;Cr均值为0.842μg/L;Pb均值为1.024μg/L;Cu均值3.138μg/L。CODCr均值为1.27 mg/L;BOD5均值为0.500 mg/L。沉积微塑料的丰度在50~500 particles/kg(d.w.),均值为228.6 particles/kg(d.w.),主要包含聚乙烯、聚丙烯、合成纤维、聚酯及聚酰胺等塑料制品。污染物的迁移主要受到涨潮时南海水质和退潮时虎门、磨刀门河口上游水质的影响。(2)水葫芦生物碳(BC)具有大的比表面积(278.56 m~2·g-1)、丰富的孔隙结构、大量的含氧官能团(OH、COOH等)和杂原子(N、O、S),碳原子主要以非晶态形式存在。生物碳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时,表现出优良的导电性能和储Li性能,其中初始可逆比容量为697±4.3 m Ah·g-1(电流密度为50 m A·g-1),速率容量为229.7±0.9 m Ah·g-1(电流密度为3000 m A·g-1)。与商用石墨碳相比,水葫芦生物碳材料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3)制备了一种“夹心式”结构的水葫芦改性生物碳材料—壳聚糖(C)-纳米零价铁(nZVI)-生物碳复合材料(C-nZVI-BC)。壳聚糖的稳定化处理,使nZVI均匀的分布在BC骨架中,且有效抑制了nZVI氧化和团聚。C-nZVI-BC表现出较高的Cr(VI)去除量(82.2 mg/g)和去除率(97.34%),远高于nZVI-BC(64.51%)和BC(21.52%)。6次的吸附-解吸实验,对Cr(VI)的吸附量仍保持在43.1 mg/g以上。C-nZVI-BC对Cr(VI)的去除过程包含络合作用、静电作用、吸附作用、还原作用及沉淀作用等机制。(4)制备了一种可激活过一硫酸钾(PMS)产生自由基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水葫芦生物碳非均相催化剂—碳包覆四氧化三钴改性生物碳(Co3O4/C-BC)复合材料。有效抑制了Co离子的浸出,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稳定性,同时也可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用于激活PMS和降解POPs。Co3O4/C-BC投加量为0.3 g/L,PMS剂量为1.0mmol/L,反应温度为30℃及不改变pH值的条件下,30分钟内可完全降解20 mg/L的POPs(双酚A、磺胺、甲基橙及罗丹明B)废水。6次循环降解实验后,Co3O4/C-BC/PMS体系对POPs的降解效率仍保持在92%以上。Co3O4/C-BC/PMS体系中产生了硫酸根自由基(SO4·-)和羟基自由基(HO·),且在POPs降解过程中SO4·-自由基发挥主导作用。其中双酚A的降解路径为:异裂、羟基化、二羟基化、去甲基化、羰基化和开环等。Co3O4/C-BC/PMS体系对POPs的降解是一个吸附-催化氧化的协同过程。(5)构建了“水葫芦生物碳膜-自然微生物膜”体系。水葫芦生物碳膜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稳定性;以绿藻微生物为主的生物膜,其总有机碳(TOC)值为0.622 mg C/L;有机碳以非极性碳为主;含有芳香环、羧基、甲基、亚甲基、羰基等官能团。利用该体系,首次实现了微塑料-Cr(VI)或者微塑料-四环素复合污染物的同步去除,可在3小时内去除大部分的微塑料及Cr(VI)和四环素。
其他文献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动态可交互的三维(3 Dimensional,3D)虚拟世界,让用户获得强烈的临场感。因此,不破坏沉浸感的人机交互方法是VR应用的难点。非手动人机接口(Human-Computer Interface,HCI)是一种不需要人体肢体运动,让计算机设备执行相应操作的交互方法。相较与手柄、光线投射器等传统VR交互工具,非手动HCI优点是自然和无障碍交互。
汽车冲击荷载作用下桥梁结构的动力响应是工程领域比较关注的问题,结构动力响应包括两类问题:波动响应和整体响应,整体响应忽略了扰动在结构中的传递过程,然而对于大跨度复杂桥梁结构来说,扰动的传递过程往往不能被忽略。本文针对复杂桥梁结构中应力波的传力特性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对Euler梁微段进行受力分析,推导出考虑粘结预应力和内阻尼影响的弯曲波动方程,采用Fourier变换进行求解,得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的广义货币-GDP比率日益上升,从1970年的58.9%上升至目前的134.3%。这一现象的发生,需要我们解释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货币被源源不断创造出来,二是为什么名义GDP没有与货币总量同比例增长。本文研究发现,全球广义货币-GDP比率的持续上升是过去半个世纪中各国经济运行方式发生长期、深刻变迁的结果,其实质是各国经济杠杆化以及经济虚拟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货币方
近年来,钙钛矿材料因其优良的光电性能、溶液加工特性和成本低廉等优点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尽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效率从最初的3.80%跃升至25.50%,但其材料不稳定、界面能级失配以及器件光热稳定性差等问题尚需解决。本论文针对这些问题,通过界面材料合成和修饰来提高钙钛矿器件的性能和稳定性。主要内容如下:(1)制备金属氧化物-PEDOT:PSS的复合材料调控界面功函数和润湿性提高PSCs
研究背景:心力衰竭是心脏泵功能障碍,以致心输出量减少到不足以适应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过程,常伴随着适应不良性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凋亡等。近年来,利用高通量RNA测序技术已证实多种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 RNA)在心衰过程中发生显著的差异表达变化。微小RNA(micro RNA,miRNA)是nc RNA中研究比较广泛的一类小分子RNA。既往文献报道miRN
当前,由经济发展导致的全球性环境恶化问题日趋严峻,寻找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环境保护具有正外部性,因此政府是环境治理的主要推手。然而,随着近年来绿色信贷业务的兴起,市场在环境治理上发挥的作用已然愈加明显。环境治理正逐渐由政府单一决策向政府、社会协调的模式转变。中国长期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厘清经济
气液两相流广泛存在于核能、化工等领域。微通道气液两相流由于其通道的尺度减小到微米范围,产生了不同于常规尺度的流动和传热传质现象:气泡的界面受壁面限制,让气泡的精准操控成为可能;高的比表面积提高了壁面处相变传热效率。为了实现精准可控的化学反应过程,可将微流体与化学反应结合在一起。其中,一些气液反应也需要这种精确的流量控制,然而由于通道尺度的限制导致了两相混合困难,反应只在界面处发生,这会降低反应速度
离散随机系统因为其在计算机技术、无线通讯网络、系统生物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学者关注,而离散随机系统的控制和滤波问题也因此成为控制理论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本文针对线性离散随机系统,引入了其三种二阶矩状态转移矩阵,并通过所得的状态转移矩阵的形式,给出了系统二阶矩有限时间稳定、均方稳定、均方渐近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并且建立状态转移矩阵与新型Lyapunov函数之间的联系。随后该方法被成功地推广到线性
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日益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议题,然而如何推动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却成为难以破解的问题。在当前,新兴数字技术正广泛地变革生产制造方式,数字赋能正成为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驱动原有商业模式的优化,促进商业模式的拓展,甚至重构价值主张和价值创造逻辑,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然而,数字赋能如何赋能以及如何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问题仍未获得充分探讨。究其根源,新兴数字赋能现象的理论化程度较低是关键所
环氧树脂基混凝土是以环氧树脂为粘接剂、级配碎石为骨料的一种聚合物混凝土。由于拥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耐候性,环氧树脂基混凝土得到了工程界的青睐,在桥路面铺装、铁路轨枕和机械基础中得到了应用。在这些工程实践中,环氧树脂基混凝土普遍处于复杂的应力状态和恶劣气候环境中。研究环氧树脂基混凝土在多轴荷载和气候条件下的损伤行为,对充分认识环氧树脂基混凝土的失效过程和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细观结构的数值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