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碘是脊椎动物生命过程中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被动物体吸收后主要用来合成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是碘代酪氨酸衍生物,它通过与细胞核内的受体可逆识别结合,影响基因表达,控制发育及代谢过程。本实验室多年从事碘的生物活性金属配合物模拟研究工作。本文采用紫外光谱法研究大环CBn与铜(Ⅱ)-碘代酪氨酸-组胺和铜(Ⅱ)-碘代酪氨酸-组氨酸的三元混配合物的分子识别,并结合已有的配合物稳定常数和圆二色光谱分析数据结果,讨论了碘代酪氨酸侧基与组氨酸咪唑环的铜(Ⅱ)混配配合物分子内的芳环堆砌模式,证明其与相应的含组胺体系有相似的芳环作用模式,即组氨酸羧基的存在显著影响芳环堆砌的稳定性。通过紫外光谱法对碘代酪氨酸与酪氨酸分别于组氨酸及中心金属铜形成的三元混配配合物进行对比,并推测碘基对芳环的电子效应,活化芳环,对芳环堆砌有影响。新型包结材料—南瓜笼(简称CB[n]cucurbit[n]uril,简称CB[n],n=5~10),是近年来新合成的一种超分子主体化合物,其结构为由n个甘脲单元和2n个亚甲基桥联而成的具有高度对称的南瓜笼状大环分子;具有由疏水性甘脲单元构成的疏水性空腔,以及由环绕的羰基氧原子组成的高度极化的亲水端口以及芳香性的刚性的外壁,凭借这些独特的结构,预示着CBn大环分子能够通过疏水作用、氢键、离子、偶极等多种分子间作用力容纳各种分子的疏水性部分或有机分子、键合有机阳离子,并可形成金属配合物,即与各种不同的客分子形成包结物。本文依据参考文献合成出一系列具有不同大小尺寸的CBn超分子大环,并成功的分离出CB6和CB7,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利用CB6,CB7的疏水空腔以及端口的高极性的羰基开口的特性,以及他们不同的尺寸的端口,用紫外光谱法对组胺以及组氨酸-铜(Ⅱ)配合物与CBn大环的分子识别作用以及组氨酸-铜(Ⅱ)配合物配位包结竞争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的结果对深入理解芳香碘基对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功能及仿生超分子设计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的CBn大环对配合物配体的选择包结和配位保护等分子识别作用,为CBn大环在分子催化、分子器件、模拟酶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结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