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博曼多元协商民主理论及其价值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101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协商民主理论因其过强的规范性预设导致其难以回应现代多元社会中的实践困境,进而招致了大量质疑和批判。当协商民主理想受到普遍怀疑时,詹姆斯·博曼开始思考协商的本质,以及如何才能切实发挥协商的功能。博曼认为,公共协商强调公民理性的交换,而不是操纵、欺骗与压迫。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为了满足可行性要求,博曼修正了早期协商民主理论的一些规范性预设,并正面回应了多元、复杂和不平等的社会实情对协商民主理论提出的一系列挑战。他将协商民主理想和社会现实进行对接,从理论层面捍卫了协商理想的现实可行性。从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发展进程来看,博曼不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指引了协商民主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而且他对协商规范性和可行性的平衡更值得后世学者借鉴。鉴于博曼的贡献,本文希望通过对其理论做出全面的评述以窥视其理论全貌,并对其该理论做出客观评价。本文通过研究博曼的理论著作,厘清了其理论框架,并且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博曼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发展做出的贡献。本文主要考察和论述的内容有以下五个部分:第一,分析詹姆斯·博曼的研究背景,厘清博曼之前的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发展脉络,追溯其起源和后期的发展,概述西方协商民主理论面临的社会挑战和理论质疑,揭示博曼理论出现的必然性;第二,阐释博曼的多元协商民主理论内容,界定关键概念,分析其公共协商过程和制度构想。第三,遵循博曼的理论逻辑,通过他对协商民主实践困境的回应进一步研究其理论内核,并且通过案例分析研究论证博曼理论的可行性;第四,探讨博曼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发展做出的贡献,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探讨其理论在公共理性、政治平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并揭示博曼对后来的协商民主理论家起到的引导性作用;第五,指出博曼的理论虽有其独特价值,但始终存在局限:该理论既有阐释不充分之处,也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冲突。
其他文献
国际话语权是国际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弱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表现,较强的国际话语权是大国身份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志。近代中国在国际话语格局中位于弱势地位,其国际话语权长期处于被剥夺状态。直到中国共产党获得执政地位之后,社会主义中国才逐渐获以地区大国的身份,积极争得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并不断向世界舞台中心靠拢。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交事业中占据特殊地位
学位
在政策鼓励和社会需求双重推动下,社会工作在我国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会,但是在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依然受到较多限制,没能充分发挥专业价值,社会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实践倾向,逐步建构了自身的专业惯习。基于此,本文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基于场域与惯习双向建构关系,分为学校场域和工作场域,通过对场域现状的分析和场域内行动主体间的关系网络的梳理,对社会工作者在两个场域内专业惯习的逐步建构进行研
中韩关系是东北亚地区重要双边关系,维护好中韩关系对于促进两国发展与维护地区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韩国对华政策是影响中韩关系的重要变量,因此,韩国对华政策不仅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中韩双边关系与东北亚地区和平稳定产生深远影响。冷战结束后,韩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转型,开始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受历史因素以及外交战略等因素的影响,韩国国内政治力量也逐步分裂为对华态度出现反差的进步和保守两大阵营。19
近年来,中国社会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为剧烈的时空变迁,这种社会时空的境遇的嬗变在转换乡村的发展语境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体验。国家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问题愈发受到政府与学界重视。目前学界对乡村经济、文化等问题都已有大量研究,但对于乡村美学却缺乏系统与理论深度的探讨,已有对乡村美学的研究尚未打破传统美学与现实空间问题研究的壁垒,乡村美学的研究始终缺乏足够的理论深度与现实关照。本文从空间的理
随着社会网络和自媒体的发展,消费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网红餐饮”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满足了大众娱乐消遣、社会交际、个人情感认同等方面的需求。本研究围绕“网红餐饮”的经营创意展开研究,对其兴起的原因和特点进行阐述和分析,并以文化菱形作为理论基础,着重从文化客体、经营创意者、消费者、社会四个角度深入探讨。“网红餐饮”作为文化客体,是文化消费的重要载体,在社会建构中具有关键作用,满足了消费者多维度的
在我国进入现代化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建设以城市向周围边缘农村地区进行空间扩张为主要途径,以安置原农村居民为目的“拆迁安置”社区建设亦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中国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安置居民行动主体的选择,重视在空间变迁下对安置居民的日常生活实践的解析。拆迁安置居民作为空间演变的主要体验者与实践者,在经历传统村落空间向现代社区空间演化过程中,进行以传统惯习为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创办的大型机关报,自创刊之日起就成为中国共产党联系广大群众和领导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窗口,在报道重大历史政治事件中发挥着致为关键的作用。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肩负着建构中国共产党形象、新中国形象以及工人阶级这一国家领导阶级形象的重大历史使命。其中,《人民日报》对工人阶级形象的建构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社会舆论走向,影响着基层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形象和新中国形象的
邵雍的“观物”既是一种去私去欲、体认万物之“理”与“性”的认识论命题,也是一种与物同乐、臻于圣人境域的修养工夫。邵雍以“观物”思想为核心,以贯通天人之理为目的,并融合其象数学与心性论,构建了一套庞大的学术体系。本文旨在对邵雍“观物”思想展开剖析,明其内涵与外延,以期略窥邵雍学术概貌。第一章主要考察邵雍“观物”思想形成源流。基于邵雍学习经历,将其源流分为三部分:早年求学时期,受儒家“观物”影响,吸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需要将速度转为质量,用高品质的文化供给使文化受众得到精神满足。当前文化丰富多彩且发展迅速,文化产业目前依托“互联网+”、数字化、5G等技术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原有的文化产业监管机制,需要根据新情况的变化进行完善,以适应已经发生变化的外部环境。本文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将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以及帕森斯的“AGIL”分析模型相结合进行理论重构,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