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生成在生殖、发育和创伤修复中是一正常可调控的生理过程。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如恶性肿瘤等疾患呈现异常的血管生成。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能为肿瘤快速增殖提供营养和能量,且血管生成是肿瘤细胞转移的必要条件之一。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血管生成抑制剂单独或与现有癌治疗措施联合对肿瘤的进行性生长及转移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因此,肿瘤血管生成是抗癌及抗转移治疗极富吸引力的新靶点。 本文以体外细胞毒试验,动物自发性癌转移模型观察了我所研究开发的I类新药—博安霉素单独或与血管生成抑制剂二甲胺四环素联合应用对转移性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和体内的抗转移作用;并以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二甲胺四环素增强博安霉素抗癌转移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为寻找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标的特异性抗血管生成药物,我们以DNA重组,基因转移及细胞生物学技术初步建立了一有永生化趋势的微血管内皮细胞系。实验结果及结论如下: 博安霉素对人口腔鳞癌KB细胞及高转移肺巨细胞癌PG细胞有较强的细胞毒性作用。克隆形成试验结果显示,在0.0075uM及0.015uM浓度下,博安霉素对KB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47%和83%,0.03uM则完全杀死癌细胞;二甲胺四环素在10uM时其克隆生成抑制率为33%。两药联合应用时,其抑制率分别为85%,CDI=0.45(CDI<0.5,P<0.01)和91%,CDI=0.79(CDI<0.85,P<0.05),说明两药联合对KB细胞的杀伤有明显协同作用。NAG酶反应法测定结果表明,博安霉素对PG细胞亦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在0.125uM、0.25uM及0.5uM时,其抑制率分别为55%、65%、77%;二甲胺四环素10uM对PG细胞无抑制作用,两药联合应用时,CDI>0.85,P>0.05,说明两药物对高转移PG细胞无协同抑制作用。 利用C57BL小鼠Lewis肺癌自发性肺转移模型进行的实验治疗结果表明,在动物可耐受剂量下,单独博安霉素10mg/kg(相当于1/9 LD50对肺转移瘤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