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于当前城市职工下岗、失业率的逐渐加剧,城市贫困问题凸显,本文在国内外城市贫困问题的概念、组成结构、空间演化、原因机制和脱贫对策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市贫困的基本现状和特点,建立了城市贫困空间分异指标体系的研究框架。在此框架下,较为系统地探讨中国不同省份的城市贫困主要表现形式的差异。分别以住房设施、就业状况、经济贫困、职业服务主因子得分最高的乌鲁木齐、上海、沈阳和北京市为典型案例,提出了脱贫的思路与对策。主要研究结论有:(1)目前国内外城市贫困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较为薄弱。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经济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城市贫困的概念、分层、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尚未形成针对城市贫困区域的独立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缺乏系统性,理论基础薄弱,研究方法应用有限。今后应加强城市贫困发展与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加强多科学的融合发展,革新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并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加强综合性应用研究。(2)揭示了城市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与城市贫困发生率呈现东中西逐渐增加变化规律。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分布区域逐渐扩大,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主,扩展到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再扩散到以传统工业和中小企业占主导的中小城市。伴随产业成长和工业化进程演进,在中观和宏观层面城市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3)呈现“中间轻、两边重”累积性分布和“Y”之型发射总体分布的规律。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总结城市贫困主因子阐述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城市贫困的主要表现形式的差异。发现了中国城市存在综合贫困累积型分布的状况,呈现“中间轻,两边重”的累积性分布;最后并求出综合贫困得分,呈现出“Y”字型放射形态的综合贫困空间总体分布。(4)提出三条形成城市贫困的相互影响的机制链条,即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保障不完善和政府财政实力较弱以及人力资本偏低和市场需求高三方面引发城市贫困。并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机会解析了城市贫困发生率空间分异的成因。从国际环境、历史因素、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中间轻、两边重”的累积性分布特征,以及从地域环境、资源禀赋和行业结构阐述了“Y”之型放射的形成原因。(5)“标本兼治、内外结合”的基本脱贫思路和因地制宜的脱贫措施。按照我国不同的区域城市贫困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和制定脱贫对策时,以乌鲁木齐、上海、沈阳和北京市为典型案例,提出相应的对策:住房设施表现型的城市以发展为主,就业状况表现型的城市调控为主,经济贫困表现型的城市以保障为主,职业和服务表现型城市协调为主。最后并反思了本论文的不足以及今后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