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其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医学生既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又因其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而具有职业定向的个性特征。研究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能够进一步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促进我国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题主要以某医科大学的四个主要医学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是:五年制医学本科生、七年制本硕连读医学生、医学硕士研究生、医学博士研究生。本课题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主题框架法对硕士研究生、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研究生管理人员的访谈资料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先天性因素、成长环境和生活质量、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第二部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量表(SSRS)、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CSQ)、乐观人格倾向量表(LOT-R)、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和自制调查问卷分析了某医科大学不同层次医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乐观性格等状况。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定量研究不同层次医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乐观性格、心理状况对生活质量影响。我们发现,七年制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低于其他层次医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乐观性格、心理状况对生活质量都有直接效应,生活质量的好坏不是由单一因素影响的,而是各有关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支持和乐观性格既能对生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又可以通过影响心理状况和应对方式对生活质量产生间接影响。第三部分:定量比较分析了某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与综合性大学博士研究生及同一地域内不同类型四所大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医科大学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其他类型大学学生,医学相关教育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本课题通过调查,定量分析和比较四类医学生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现状,为了解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课题对某医科大学博士与综合性大学博士、同一地域内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医学相关教育是医科大学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其他大学学生的主要原因,为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