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传统的农村社区都在城乡二元体制的结构下生存,人居环境、经济状况、公共服务都有很大差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农民需求的重要切入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经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了若干年,仍然方兴未艾。然而,由于其价值目标、建设方向并不明朗,在建设过程中引起了颇多争议。2017年初爆出的河南“万人社区”烂尾的新闻,触目惊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究竟问题出在何处,该如何建设,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试图阐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逻辑方向和推进路径。除绪论、概念和理论基础之外,本文的主体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基础,将新型农村社区置于历史的宏观情景中,通过西方社区历史进程、我国城市社区的生成逻辑、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历史变革三个角度来比较分析新型农村社区的历史逻辑。同时,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主体——农民纳入分析视野,将他们的行为逻辑和生活祈盼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予以关注的重点,以期揭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价值旨趣和逻辑皈依。第二部分,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基础,对河南省XH中心社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田野调查,分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前后居住、经济、组织和文化四个结构的变迁,以及由这四个结构延展出的居住交往功能、生产谋生功能、组织服务功能和文化聚合功能的履行情况。本部分是基于“社会结构的不同部分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功能履行能力的不充足,会导致社会结构异化变迁”的理论假设,通过案例分析,认为乡村社会在由传统村落建设成为新型农村社区过程中,结构的变化是撕裂的,是瞬时的,而相对应的功能的变迁是需要时间来培育的,是具有路径依赖的,在短期内表现为断裂状态。两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出现的种种阵痛,难以达到其建设的初衷。第三部分,通过借鉴日本在现代农村建设过程中,将村落结构与居住功能、经济结构与农业多功能性、组织结构与互助服务功能、文化结构与社会整合功能有机融合、协同推进的做法,汲取有益经验。第四部分,试图从居住空间、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文化认同四个角度,提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路径:重建村庄,构造有机生活共同体;复兴农业,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福泽农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记忆重塑,增强社区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