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牧交错带是现代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也是生态恢复重建工作开展较早、重点建设的区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以植树种草为主要措施的荒漠化治理工作。植被恢复重建对保护水土资源,防止生态退化、土地荒漠化扩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本研究基于当前全球荒漠化危害现状及国内外荒漠化防治中恢复生态学的发展需要,以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问题为研究对象,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土地资源学和土壤发生学的基本原理,在野外考察、资料收集和室内测定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植被盖度和植被类型荒漠化土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进行系统分析,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不同植被类型荒漠化土壤性质差异较大。(1)与流沙相比,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的粉粒和粘粒含量都稍有增加,砂粒含量则有所减少,结皮层灌木林下1~0.25mm粗沙含量明显高于阔叶林和针叶林,而0.25~0.05mm的中沙含量则相反,<0.002mm的粘粒含量则是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流沙,在下层砂粒含量为流沙>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而粉粒和粘粒含量则是灌木林>阔叶林>针叶林>流沙。(2)不同植被类型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流沙,以阔叶林为最高,而针叶林和灌木林基本持平,不同地类不同土层的有机质含量一致表现为表层含量高而下层含量低的规律性,土壤磷素含量均有所提高,但以速效磷含量提高幅度更大。不同植被类型下的磷素均表现出表层高于下层,磷素在荒漠化土壤中有表层富集的特点。灌木林、阔叶林和针叶林地全钾的含量相差不大。(3)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土层的加深呈递减趋势,1~20㎝土层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脲酶活性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蔗糖酶活性为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2.不同植被盖度荒漠化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砂粒含量逐渐降低,粉粒和粘粒含量逐渐升高,对于砂粒部分,1~0.25 mm的粗砂粒含量逐渐降低,0.25~0.05 mm的中砂粒稍有增加趋势,但幅度较小,而0.05~0.02 mm的细砂部分增加趋势十分明显;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明显呈增加趋势;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呈增加趋势;SiO2平均含量逐渐降低,而其它矿质元素含量则逐渐升高。3.随着农田的风蚀沙化,土壤中粉砂粒含量、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急剧下降,中砂粒含量趋于增大。总的结果造成土壤粗粒化和贫瘠化,蓄水保肥能力变差,保墒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