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17-2019为时间范围对华语艺术电影在参展传播做出系统分析。首先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近三年华语艺术电影的参展情况做出阐述,归纳出国际电影节在注重艺术品质的基础上更偏向普适性的主流价值观文本表达,本土电影节在注重发挥社会功能的基础上更偏向对本国特色文化进行包容。而华语艺术电影因其文本的特殊性在市场效应方面受当地观众的解码能力影响较大。其次,用场域理论的分析方法剖析了以上海国际电影节为案例的节展传播模式,将华语艺术电影参展传播这一动态过程解构为权力关系、资本关系和惯习关系。三种关系的有机互动组成电影节场,同时该场域有独特的动力逻辑和特点,在参展传播模式中,社会场、艺术场和媒介场都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当代华语艺术电影参展传播面临的困境不是简单的、链条式的、孤立的困境。在参展传播过程中,权力关系方面,电影节单元设置发挥主要作用,而在其中存在权威水准不高、更迭推动不足和政策导向局限的问题;资本关系问题方面,电影节依然存在参与热度虚高和资本比例失衡的问题;惯习关系方面,艺术电影本身品质的优劣影响了公众的观影决策,而电影节也面临对公众惯习的塑形问题。因此,电影节需要在提升权威水准、优化展映策略和注重文化匹配方面做出努力,同时增设扶持环节,调节效益比率,并且需要协调议程设置,聚焦影展的艺术形象。最后,当代华语艺术电影在普及地域文化和包容实验风格方面需要进一步扩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