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SRK的S域酵母双杂交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与SCR作用区段的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kxq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芸薹属植物自交不亲和性受单一位点的复等位基因控制,此位点被命名为S位点。它决定柱头表面花粉识别的专一性。S受体激酶基因(S-locus receptor kinase, SRK)和S位点糖蛋白基因(S-locus glycoprotein,SLG)是控制芸薹属植物花柱自交不亲和性的两个关键因子。SRK是自交不亲和专一性的决定因子,SLG仅是辅助因子,而S位点富半胱氨酸蛋白(S-locus cystein-rich protein,SCR)是SRK激酶的配体分子,并且三基因完全连锁。蛋白质是生命功能的物质基础,揭示蛋白与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揭示蛋白质组复杂体系与蛋白质功能模式的先导。本实验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检测甘蓝SRK胞外域不同片段与SCR不同片段蛋白间相互作用。通过PCR扩增甘蓝SRK胞外域不同片段序列及SCR不同片段基因编码序列,扩增的片段分别与质粒载体pGADT7和PGBKT7连接,构建pGADT7-eSRKs和pGBKT7-SCRs系列重组载体。检测转化酵母Y2HGold的钓饵质粒是否具有自激活发生以及重组钓饵蛋白的毒性。将pGBKT7和pGADT7的重组质粒分别转化酵母菌株Y2HGold和Y187检测蛋白间是否具有相互作用,通过SD/-Leu-Trp-His-Ade培养基筛选得到pGBKT7-SCRs和pGADT7-eSRKs的阳性克隆,然后用X-a-Gal显色反应鉴定转化到酵母中的两个重组质粒相互作用。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不同截短长度的S位点受体激酶胞外域(eSRK)片段的克隆及其结构特征以结球甘蓝B3幼叶的gDNA为模板,采用PCR扩增不同片段长度的eSRKs基因。经1%(w/v)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eSRKs的目的片段大小均与引物的理论扩增值大小相符。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酵母双杂交pGADT7-eSRKs表达载体,DNA测序结果分析表明,pGADT7-eSRKs载体中包含有eSRKs片段且插入的eSRKs片段序列与eSRK28序列完全一致。BLAST在线分析结果表明,eSRKB3编码421个氨基酸,包含了SRK蛋白B-Lectin结构域、SLG结构域和PAN-APPLE结构域,是SRK胞外域的全长;eSRKl包含了eSRK序列的三个高变区域,是编码第5位至第427位氨基酸;eSRK2包含了eSRK序列的两个高变区域,编码第139位至第427位氨基酸;eSRK3包含了eSRK序列的两个高变区域,编码第5位至第273位氨基酸;eSRK4包含了eSRK序列的一个高变区域,编码第5位至第140位氨基酸。2.酵母双杂交重组AD质粒的毒性及自激活检测将pGADT7空载和pGADT7-eSRKs转化Y187,观察得到Y187 [pGADT7]和Y187 [pGADT7-eSRKs]在SD/-Leu平板上生长状态良好,由此表明重组表达质粒pGADT7-eSRKs成功转入酵母细胞Y187且无毒性作用。此外,Y187[pGADT7-eSRKs]在SD/-Leu平板上呈现生长状态良好的白色菌斑;在SD/-Leu/x-a-gal平板上没有明显蓝色克隆出现。由此可说明pGADT7-eSRKs重组载体在酵母细胞中没有激活报告基因MEL1,无自身的转录激活作用发生。3. SCRs与eSRKs片段间相互作用检测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autodocktools对eSRKs与SCRs进行相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eSRKs与SCRs在空间能够相互识别形成融合蛋白。试验显示eSRKs与SCRs片段间两两组合的9个试验组均能在DDO平板上出现生长状态良好的菌斑,其中有Y187[pGADT7-eSRKl]xY2HGold[pGBKT7-SCR2和Y187[pGADT7-eSRK4]xY2HGold[pGBKT7-SCR2]2个试验组能在QDO/x/A平板上出现蓝色克隆,激活报告基因AUR1-C、MEL1、ADE2和HIS3的表达。结果显示SRK和SCR具有相互作用,且初步显示其相互作用区域为SRK第一个外显子的第16~421 bp的片段和SCR第1876~2068 bp的片段。
其他文献
中性蛋白酶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蛋白酶制剂之一,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洗涤业、皮革业以及医学治疗等领域中。目前市场应用的蛋白酶来源中以细菌蛋白酶最多,选育中性蛋白酶高产菌
本论文采用共沉淀法和共沉淀结合水热处理方法分别制备了掺杂钒元素的LiFePO4的前躯体,经过煅烧和掺碳处理得到正极材料LiFe1-xVxP04/C,以提高LiFePO4材料的倍率和循环性能为目标,系统研究了不同V掺杂量的正极材料对电池电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电性能提高的原因。采用共沉淀法,以FeSO4·7H2O、H3PO4和LiOH·H2O为原料,抗坏血酸为保护剂,通过考察制备的LiFePO4的相态获
纳米技术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新型技术。纳米材料,以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性能优越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制备成的纳米粒子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研究和应用潜力。本论文主要研究聚乳酸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并进行工艺优化,将制备的聚乳酸纳米粒子应用于免疫佐剂的研究。取得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纳米沉淀法制备聚乳酸纳米粒子,采用响应面优化法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最优条件制备得到的聚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