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客观评价针灸从心胆论治难治性强迫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本研究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及临床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难治性强迫症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EMS3.1统计软件按1:1随机分为分为治疗组(心胆组)与对照组(假针刺组)两个组,每组35例。2.治疗组采用心胆论治针刺联合埋皮内针方案,针刺穴位:外关(双)、足临泣(双)、百会、印堂;埋皮内针穴位:心俞、胆俞(交替)。操作:针刺时患者取仰卧位,采用一次性管针进行针刺,按针刺常规操作,针刺深度依据穴位部位、患者体型胖瘦而定,每个穴位均行小幅度捻转提插手法,以得气为度,得气后留针30min,留针期间不行针。出针后让患者休息5分钟,无不适后给予埋皮内针,用镊子挟住针身刺入穴位3~5mm左右,再以胶布顺着针身进入方向固定,留针3天。3.对照组采用假针刺联合埋王不留行籽方案,取穴同治疗组,操作过程同治疗组,但使用一次性安慰针,将圆钝的针头接触皮肤后稍加用力抵住针头,针身逐渐滑入针柄后缩短,其针身通过管状外套和底部粘性塑料托环固定在穴位上,让患者产生针刺的感觉,留针30min,留针期间不行针,出针后让患者休息5分钟,无不适后给予埋王不留行籽,把贴附于胶布上的王不留行籽贴在穴位上,用手按压疼痛刺激穴位,并留3天。4.疗程:两组力求每周治疗三次,一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3疗程。5.评价时点和指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后一个月评价两组耶鲁-布朗强迫症严重程度量表(Y-BOC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并随时记录研究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6.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在spss16.0统计软件上实现,数据采用均数士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其中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P值小于或等于0.05认为差异有统计意义。结果1.心胆组和假针刺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一般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基线水平一致,具有可比性。2.耶鲁-布朗强迫症严重程度量表比较心胆论治组:治疗前为22.54±3.81分;假针刺组:治疗前为22.97±3.63分,两组患者治疗前Y-BOCS量表评分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基线水平一致,具有可比性。心胆论治组:治疗后为14.57±3.25分;假针刺组:治疗后为17.51±2.59分,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能改善患者强迫症状;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胆论治组改善强迫症状疗效优于假针刺组。心胆论治组:治疗结束后一个月为15.41±3.12分;假针刺组:治疗结束后一个月为17.79±3.09分,治疗后一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胆论治组改善强迫症状远期疗效优于假针刺组。3.汉密顿抑郁量表的评分比较心胆论治组:治疗前为26.46士3.14分;假针刺组:治疗前为25.11±3.41分,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量表评分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基线水平一致,具有可比性。心胆论治组:治疗后为16.60±4.75分;假针刺组:治疗后为19.22±3.56分,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能改善强迫患者伴有的抑郁症状。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胆论治组改善强迫患者伴有的抑郁症状疗效优于假针刺组;心胆论治组:治疗结束后一个月为16.57士2.31分;假针刺组:治疗结束后一个月为18.57±3.42分,治疗后一个月后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胆论治组改善强迫患者伴有的抑郁症状远期疗效优于假针刺组。4.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两两比较Y-BOCS评分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4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5.71%,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胆论治组针灸治疗强迫症状疗效优于假针刺组;HAMD评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0%,经卡方检验,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胆论治组针灸治疗强迫患者伴有症抑郁症状疗效优于假针刺组。5.安全性本研究共出现3例不良事件,经处理后未影响研究进程。结论针刺从心胆论治和假针刺对改善难治性强迫症并抑郁症状近期与远期均有疗效,但心胆论治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