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彻氏链霉菌A-1代谢物诱导苹果抗炭疽叶枯病的机制

来源 :青岛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chen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炭疽菌(Glomerella cingulata)引起的苹果炭疽叶枯病(Glomerella leaf spot,GLS),是近年来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苹果病害,主要危害苹果叶片和果实。炭疽叶枯病不仅危害严重,且流行性极强,目前,对于苹果炭疽叶枯病的防控主要依靠化学药剂,频繁使用化学杀菌剂不仅使果园生态环境恶化,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而且炭疽叶枯病发病迅速,潜育期只有2~4 d,病原菌一旦侵入寄主组织,几乎没有用药防治时间。如该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嘎啦’、‘秦冠’等感病优良品种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因此,寻找新的、安全有效的措施防治苹果炭疽叶枯病害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菌株A-1(Streptomyces rochei)是本实验室从健康‘富士’苹果果实内分离鉴定的内生菌,研究发现其对多种果树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且能显著诱导苹果对果实轮纹病的抗性。本研究以内生菌株A-1、炭疽叶枯病菌强致病力菌株GLS030206和‘嘎啦’苹果幼树为材料,研究内生菌株A-1代谢物诱导苹果抗炭疽叶枯病的机制,并通过对内生菌株A-1代谢单体活性化合物的研究,以期明确活性化合物防治炭疽叶枯病的应用潜能。研究结果如下:  1.研究了菌株A-1代谢物诱导苹果对炭疽叶枯病的抗性,研究发现菌株A-1发酵液可显著提高感病苹果品种‘嘎啦’对炭疽叶枯病的抗性,喷施菌株A-1发酵液后间隔3 d接种炭疽叶枯病菌GLS,其防效高达92.78%;喷施后21 d,其防效仍达45%以上,暗示菌株A-1代谢物在防治苹果炭疽叶枯病上具有巨大的开发和应用潜能。  2.对菌株A-1代谢物处理后‘嘎啦’叶片中的防御酶活性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菌株A-1代谢物处理后再接种GLS,叶片中防御相关酶活性均显著升高,其中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于接种后3 d达到峰值,分别为201.3 U·g-1·(FW)·min-1和38.2 U·g-1(FW)·min-1,接种后7 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分别为对照的9.1和5.2倍。同时,系统分析了A-1代谢物诱导‘嘎啦’抗炭疽叶枯病的信号转导机制,结果显示,菌株A-1发酵液处理后再接种GLS,叶片中水杨酸(SA)信号途径关键基因显著上调表达,病程相关蛋白(PR)基因PR1和PR5表达量均于处理后120 h达到峰值,分别为单独接种GLS处理的3.5和16.7倍;茉莉酸(JA)途径关键基因冠菌素不敏感1(Coronatine insensitive1,COI1)表达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乙烯(ET)信号途径关键基因组成型三重反应1(Constitutive triple response1,CTR1)表达量升高不明显,乙烯响应因子3(Ethylene response factor3,ERF3)表达量显著升高,然而该基因阻遏乙烯诱导基因启动子的转录,属乙烯信号转导的负调控因子。为进一步验证菌株A-1代谢物诱导苹果抗病的信号转导途径,对SA合成途径关键基因水杨酸诱导缺陷2(Salicylic-acid-induction deficient2,SID2), SA信号通路激活剂基因增强感病性1(Enhanced disease susceptibility1,EDS1)、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4(Protein-argininedeimina4,PAD4)及衰老相关基因101(Senescence-associated gene101,SAG101)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菌株A-1代谢物处理后再接种GLS,叶片中上述基因均显著上调表达,于接种后12~48 h表达量达到峰值。  3.利用外源SA、茉莉酸甲酯(MeJA)和氨基环丙烷羧酸(ACC)对‘嘎啦’幼树进行喷雾处理,结果表明仅SA可显著提高‘嘎啦’对炭疽叶枯病的抗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外源SA诱导苹果抗炭疽叶枯病的技术体系,喷施0.2 mM SA后2 d接种GLS,发病叶片病斑数减少64.4%,病情指数降低50.1%。外源SA处理后再接种GLS,‘嘎啦’叶片中过氧化氢(H2O2)含量、防御酶活性和病程相关蛋白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SA+GLS处理后1 d时H2O2含量达到峰值为4.5 mmol g-1 FW,CAT活性与单独SA处理和接种GLS相比分别升高76.9%和39.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分别是单独接种GLS的1.2倍和1.3倍;与对照相比,SA+GLS处理后5 d,PR1、PR5、PR8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量分别升高了112.4倍、226.0倍、154.9倍和93.3倍。上述结果进一步证实菌株 A-1代谢物诱导苹果抗炭疽叶枯病的机制与启动SA信号转导途径密切相关。  4.菌株 A-1发酵液经乙酸乙酯萃取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发现有机相中主要存在三种浓度较高的化合物,对其中一个化合物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进行了分析。对BHT防治苹果炭疽叶枯病的效果进行了测定,外源喷施0.1 mM BHT后再接种GLS,其防效达45.8%。室内离体抑菌实验结果显示,0.1 mM BHT对GLS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无明显影响,表明BHT防治苹果炭疽叶枯病的机制不是抑菌作用,而是诱导了植物抗病性。  5.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研究了外源BHT诱导‘嘎啦’对炭疽叶枯病的抗性,并初步探究了其诱导抗病机制。结果显示,外源BHT处理可显著提高寄主防御相关酶活性,其中BHT+GLS处理组中MDA含量于接种后4 d才显著高于对照,H2O2含量显著升高且1 d时达到峰值,CAT、POD、PPO活性及T-AOC持续升高,均于3 d时达到最大值,其活性比单独接种GLS分别高出24.7%、54.4%、64.8%和21.5%,SOD和PAL活性持续升高且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此外,BHT处理可显著诱导病程相关蛋白及SA信号转导途径关键基因的上调表达,与单独接种GLS相比,120 h时几丁质酶和PR1基因的表达量分别升高了5.7倍和9.7倍,而β-1,3-葡聚糖酶和PR5基因的表达量分别升高80.6%和79.7%。  本研究明确了菌株A-1代谢物诱导苹果对炭疽叶枯病的抗性效果,及其生化机制和信号转导途径,并对代谢产物中一个活性化合物的诱导抗病效果和机制进行了探究。本研究结果不仅为苹果-炭疽叶枯病菌互作机制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而且利用诱导抗病性防控植物病害具有抗性持续时间长、抗病谱广及不污染环境等优点,菌株A-1代谢物中的诱导抗病活性物质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能,有望开发成植物抗病激活剂,为苹果炭疽叶枯病安全防控提供一种新策略和可行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铺地竹是一种丛生地被竹,研究表明,铺地竹竹叶对一些植物幼苗的生长具有强烈的化感效应,具有较强的开发成为植物源除草剂的潜力。本文以结球生菜为指示植物,采用基质盆栽实验法,研
目的:分析抗病毒药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共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A组采用病毒唑进行治疗,B组采用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早期胃癌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00名胃癌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患者开展胃镜活检或者手术病理方面的检
家蝇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其幼虫和成虫通常生活在腐败物质多、杂菌横生的环境中,对不良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金属硫蛋白和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都是重要的抗逆蛋白。了解家蝇
目的:探究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其对应的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s)评估规律.方法:对此类儿童入院统一检查及治疗前ERP检查,根据结果评估患儿精神发育程度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神经科疾病中相对常见的疾病,其发病之初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的四肢无力,病情进展迅速,严重的病例可导致死亡.吉兰—巴雷综合征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加,特
目的:观察双倍剂量的复方绛纤汤和三氧对肝癌并发肝肺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肝癌并发肝肺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对比
苹果疫腐病由恶疫霉菌(Phytophthora cactorum(Leb. et Cohn.)Schrot.)侵染所致,主要危害果实,造成果实腐烂。中国各苹果主产区均有发生。为了明确苹果疫腐病的侵染时期、侵染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