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研究太行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为科学地开发利用太行山区有限的土壤资源,增加有机碳的截存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选取了太行山前南峪村的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a L)、栓皮栎林(Quercus variabilis)、板栗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灌木林、农田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不同林地的植被、枯落物和土壤三个部分碳贮量和总碳贮量进行了比较,研究中对植被的各组分的生物量及碳素含量、同一林地不同层次之间的碳贮量、同一林地不同土层、同一土层不同林地的碳贮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如下:(1)总碳贮量:太行山前南峪主要林木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87229.03t,折算为经济效益为2276.81万元(造林成本法)和1.08亿元(瑞典碳税法)。各土地利用类型中,以经济林的板栗林的碳贮量最大为31299.16t,其次为栓皮栎林和刺槐林,碳贮量最小的是灌木林仅为1543.88t。农田作物的碳贮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分别在6月份和9月份作物收获期出现两次高峰期,但仍远远小于各种林地植被的碳贮量。(2)各部分碳库之间:对于整个生态系统和各林地来说,碳贮量在各植被、枯落物及土壤三个碳库分布的高低顺序均为:土壤>植被(不包括根系部分)>枯落物。(3)植被碳素含量:不同林分之间及同一林分不同组分之间,含碳率值差异不大,处于40%~53%之间。针叶树种的油松林各组分的含碳率高于其他几种阔叶树种。对于同一林分的含碳率来说,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林分类型不同各器官含碳率大小有所不同,其中以油松树皮的含碳率最高,以栓皮栎叶子的含碳率最小。(4)枯落物层:各植被枯落物层的碳密度,以油松林地最大,其次为刺槐林,最小的是灌木林;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之间的碳密度所占的比例因林地的不同而不同;对于所有林地枯落物中未分解层各器官碳素含量均大于半分解层。(5)土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明显差异,总的趋势是经济林(板栗林)>水土保持林>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现递减的趋势,但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其减少程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系统碳贮量有明显影响,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碳贮量。本研究表明,前南峪地区现有的土地利用方式中,以经济林板栗的碳贮量最高。因此,在太行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经济林的面积,既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同时也可以实现增加生态系统碳存贮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