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跨度张力空间结构是体现国家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形式多样、轻质高强、建筑空间广阔宽敞的特点。其中的索网结构常用于重大公共基础设施领域,这类建筑往往跨度大、受力复杂,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设计、施工上具有很大创新性和挑战性。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工程实践经验增加和结构服役时间累积,对索网结构建设标准和安全需求也日益提高,其中结构健康诊治问题逐步引起了多方关注。因此,为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跨度张力空间结构是体现国家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形式多样、轻质高强、建筑空间广阔宽敞的特点。其中的索网结构常用于重大公共基础设施领域,这类建筑往往跨度大、受力复杂,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设计、施工上具有很大创新性和挑战性。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工程实践经验增加和结构服役时间累积,对索网结构建设标准和安全需求也日益提高,其中结构健康诊治问题逐步引起了多方关注。因此,为了保障重大工程安全平稳运行,本文围绕索网结构静动力特性追踪的这一科学问题,以静动力实测技术研发为基础,开展了监测数据预处理实践方法、全过程位移监测方法以及结构动力实测特性分析三个方面的研究:(1)张力空间结构静动力实测技术研发。提出了基于激光位移测量原理的大面域位移实测技术,解决了传统位移监测中管线铺设和监测点安装困难等难题,克服了传统大面域空间结构施工过程中无法同步测量关键部位位移的局限性。探索了基于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技术的大面域振动加速度响应实测方法。提出了针对张力空间结构的MEMS加速度传感器选型、测试及标定方法,解决了长期动力监测过程中由于结构变形或设备安装偏差而导致测量偏差问题,提高结构动力响应测量的准确性,为结构动力模态参数的捕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针对不同应用场景需求分别研发了适用静动力监测的无线感知节点,并根据静力位移与动力响应采样率、覆盖范围的特点,分别结合Lo Ra通讯技术以及4G+Lo Ra组合式通讯的无线传感网络,实现大面域信号覆盖与数据传输,满足大规模屋面的监测需求,完善了无线监测系统。(2)异常振动监测数据故障诊断方法。研究了结构健康监测领域中的异常振动监测数据故障诊断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半监督学习的故障振动数据诊断方法。故障诊断框架内包括了基于无监督学习的故障数据样本分类以及有监督学习方法的故障数据快速批量化诊断两部分内容。引入小波散射方法提取了振动监测样本故障特征,接着利用动态时间扭曲算法实现了对振动数据样本特征的自动聚类,从而标记出故障样本类别并依次添加数据标签。利用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对带标签的样本集进行有监督学习,得到了振动监测数据特征分类的神经网络模型,改善了基于动态时间扭曲算法的无监督学习分类效率不佳的问题,提高故障诊断效率。最后,通过国家速滑馆实测振动监测数据对提出方法的实用性与有效性进行了验证。(3)振动监测数据时间同步方法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振动监测测点时间同步方法,用于解决无线传感网络在结构健康监测领域应用过程中时间同步性问题。该方法建立在仅输出响应识别方法中的频域分解法的基础上,结合了频率挤压技术用以改善了一阶奇异值频谱的可读性,进而准确提取了时间异步状态下的结构模态信息,接着建立了测点通道间延时与异步模态相位偏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最终确定了测点延时的最优估计。最后,利用白噪声激励的四层框架数值模拟、振动台五层钢框架试验研究以及国家速滑馆实测响应三个算例对所提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纠正无线加速度传感器的时间偏差,作为硬件同步的一种补充手段。(4)索网结构静力位移监测及预警方法研究。介绍了国家速滑馆这一目前世界跨度最大索网结构的工程概况、结构体系、监测系统及主要施工工序。针对索网结构施工工序及结构特点,开展了索网结构施工模拟,确立了施工阶段索网结构监测目标,结合激光位移实测技术提出了相应静力位移追踪方法,通过对比仿真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验证了无线位移监测的有效性,保障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积累了该类结构施工位移控制经验。此外,针对运维阶段的静力位移监测,提出了基于经验模态分解与长短时记忆卷积神经网络的静力位移预警方法,方法包括了位移预测与位移阈值估计两部分。首先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法将历史位移时序信号分解成一系列子序列,分别构建对应子序列的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训练模型,通过模拟信号和实测信号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预警方法相比常规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此外,构建了基于Anderson-Darling检验统计量的位移预警指标DTI,克服了传统超阈值均值图法中阈值估计主观选择误差较大问题,实现了最佳位移阈值估计。(5)索网结构动力模态参数追踪方法研究。基于矩阵摄动法分析了考虑预应力偏差下的索网结构动力模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索网结构易发生模态跃迁情况,提出了密频结构的模态参数自动识别与追踪方法,克服了长期运营过程中动力模态参数依赖于专业人员手动选取操作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方法成功应用到国家速滑馆动力监测,实现了索网结构动力模态参数自动化追踪。通过长期监测追踪,分析了索网结构实测模态阻尼比和模态频率的变化规律,研究了索网模态参数与实测环境温度、实测索力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总结了国家速滑馆索网结构模态参数变化规律。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疾病之一,因其解剖及病理的特点,也是临床预后最差的肿瘤之一,五年生存率不足5%。新的临床治疗方法不断出现,但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还是早期手术治疗。胰腺癌的基因突变发生率极高,DNA损伤修复异常导致的染色体不稳定性是胰腺癌早期转移、化疗耐药、预后极差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指出DNA复制叉的翻转是细胞应对DNA损伤造成复制压力的重要保护手段,参与维持染色体的稳定。其机制与人类肿瘤
背景和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通常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而导致的血液在蛛网膜下腔积聚的一种卒中类型,约占所有卒中的5%。SAH的发病年龄多位于50-60岁之间,年发病率约为6-10/10万人。其死亡率接近30%,而幸存者中又有30-50%存在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正因如此,SAH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由于先前针对脑血管痉挛的研究未能完全改善临床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慢性肾脏疾病终末期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由于透析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使肾功能晚期患者寿命的延长,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疾病的早期,可以通过透析管理以及药物治疗来延缓疾病的进展。但随着病程的进展,当药物治疗抵抗或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持续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就需要进行外科干预。各国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疾病管理和理念的不同导致在手术方面
减轻河流系统泥沙灾害是多沙河流水库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日益增强,流域水沙情势会发生持续变化;水沙情势变化会直接影响流域用水、水力发电、航运、河流生态环境以及水利工程的运用。因此,对不同水沙情景下水库水沙优化调度进行研究对于减轻泥沙灾害损失、防洪、水库兴利、恢复河流生态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历史上因水沙关系不平衡饱受泥沙灾害的困扰。近年来黄河中游水土保
水系锌金属电池具有高本征安全性和低成本等突出优势,在大规模储能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迄今为止,水系锌金属电池的实际应用还受到诸多问题掣肘,包括金属锌电沉积的不均匀性和金属锌在水系电解液中的腐蚀副反应。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通过对锌金属负极界面结构进行合理设计,调控了电极/电解液界面的性质,研究了不同条件对界面电沉积行为的影响规律,提升了锌金属负极的电化学/化学稳定性。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绿色多功能材料纳米零价铁(nZVI)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作用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其易氧化、易团聚等缺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进一步推广应用。对nZVI改性处理是提高其稳定性和活性的主要手段,其中硫化改性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但迄今为止,硫化纳米零价铁(S-nZVI)主要应用于在缺氧条件下还原去除氯代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有氧条件下的还原及氧化机理尚未有明确解释。因此,本文在制备S-nZVI的基础上,开
自否定是一种基于人的自我意识所产生的,具有反身性、规定性与超越性的自己否定自己的能动性活动,人因自否定而存续。自否定是人类的本性,伴随人类历史类经验的积淀逐步成为人的潜在天性,它初始表现为非理性与无意识的前否定,需要通过教育的引导实现向自否定的转化。教育中自否定的缺位导致了教育过度程式化与同一化的问题,致使“单向度的人”“常人”等教育结果的产生。自否定作为人的天性与成长特性是教育的重要起点,也为教
围湖造田是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有效手段,但是因为短时间内剧烈改变了湖泊的自然演变和生态过程,打破了湖水与地下水原有的平衡状态,形成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梯度,刺激天然来源有机质的反应过程,外源氮污染物输入可能增加,对湖泊湿地氮循环产生前所未有的强烈干扰。而目前对于围湖造田驱动的湖水-地下水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水动力、氧化还原和物质通量等条件如何控制和影响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江汉平原位于长江中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原油储存需求,世界各地建造了大量大型钢制圆储罐,其中外浮顶为最常见的顶盖形式。大型储罐一般具有高径比小、径厚比大的特点,因此罐壁侧向刚度较弱。浮顶与罐壁间通过密封装置相连,在局部压力或位移过大时易发生破坏。据调查,在强风(台风、飓风、龙卷风)和强震条件下,外浮顶储罐的破坏屡有发生,且可能发生在罐内储存有液体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破坏主要表现为罐壁的屈曲和浮顶密封装置的
揭示《伤寒论》的原始面貌是伤寒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自元末王安道提出质疑以来,历代多有研究,但皆失于零碎,至今无明确结论。文章立足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篇与“可与不可”篇,以文本发生学的方法对不同版本进行对比研究,指出5个明确的证据以确证伤寒原貌为“三阴三阳”编次,非“可与不可”编次。从文本出现的时间先后来说,“三阴三阳”篇在前,“可与不可”篇在后,王叔和通过“集”或“重集”的方式,以“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