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是大众媒体的重中之重,而且事件影响力巨大。那么在短时战中报纸媒体会选择各种各样的消息源作为报道对象吗?这样的操作现实吗?真实客观吗?具有专业主义精神吗?基于此,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便是: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框架。以2012年“7.21”北京暴雨与“8.8”强台风海葵(浙江段)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为研究个案,通过实例的分析和阐述,试图提出多方压力下,两地媒体对该类事件生产的报道框架。本文建立在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与框架理论概念及其两者结合界定的基础上,采用文本分析、比较分析等定性研究为主的方法,对事发十天内的《人民日报》及京浙两地党报和晚报都市类报纸的话语进行系统分析,从实践到理论层面综合考虑。根据事发前,事件进展及灾后为划分点,提出各类报道框架。从而发现两大事件的共同框架为灾情报道,重建维稳,政府形象宣传,好人好事类,服务类,本地舆论监督较弱等框架。总之,整体上偏向于政府话语,这与我国媒体属性、政治考量因素对其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同时,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以及对事件应急程度不同,导致报道框架的差异化。本论文对新闻架构详细阐述后,揭示出建构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报道框架的考量因素,分别是记者与媒介组织,消息来源与受众,政府考量与意识形态,恒久价值与竞争。从而提出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理想化的报道模式:话语权的相对分布,合理再现事实场景以及多元化、全方位的报道。以期提升该类报道框架的丰富性,让意识形态光谱内的各个社会阶层都有展示自身话语的权利和空间。以便为受众呈现出合理的事实画面,为社会的整体发展做好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