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欺负行为是随着网络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普及而出现的一种网络越轨行为。它是指在网络情境下,一个或多个青少年利用网络或电子通讯工具,有意对其他的青少年施以威胁、骚扰、侮辱的行为,从而造成其心理上的伤害。本研究以上海市宝山区的三所高中为研究对象,调查中学校园中的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率、发生的方式、发生的特点;利用社会学的越轨理论对这一行为进行分析,探寻网络欺负行为发生的具体原因;并在借鉴国内外欺负干预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试图建立较为完善的高中生网络欺负行为干预模式。本研究的样本为:上海市宝山区三所高中的448名高中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求证高中生之间是否存在网络欺负现象,并通过与个体进行网络交谈的方式,探索网络欺负行为发生的原因。本研究结果主要有:第一,我国高中生间确实存在网络欺负现象,网络欺负行为在校外的发生率要高于在校内的发生率,网络聊天室、手机彩信、手机短信则是校内外最常发生网络欺负行为的途径;第二,女生比男生更有可能成为网络欺负的对象,尤其是网络聊天室和网站这两种形式的网络欺负行为;第三,相比传统的欺负行为,学生们认为手机彩信和网站上产生的欺负比传统欺负行为的伤害力大,而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带来的伤害小于传统的欺负行为;第四,大部分的网络欺负者来自同班同学或者同年级的同学,当遭遇网络欺负时,学生们最经常求助的对象是家长和朋友,然而,大部分的学生在遭遇网络欺负后选择沉默。本研究力图表达的基本观点是:高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源于诸多内外因,对其的干预需要建立一个多方参与的干预计划。首先,高中生自身的心理困境是内因,其具体机制是:在现实社会中,高中生渴望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但是迫于各种外界监督和压力而受到种种限制,因此,宣泄情绪的心理在网络中得以赤裸裸地释放,毫不顾忌违反社会规范,从而导致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其次,网络文化的冲击和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的缺失是外因,一方面,网络社会尚缺乏系统完善的价值规范体系,另一方面,网络社会中确立的部分价值规范和现实社会的价值规范无法完全磨合,二者之间的冲突和新价值体系的缺位不可避免地引发高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产生;最后,社会和学校对网络社会产生的问题管理不善也是促使网络欺负行为发生的外因。因此,减少高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有效干预模式应考虑个体因素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多层次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强调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在网络欺负行为的干预模式构建上,本研究将整个干预计划分成四个过程:网络欺负事件的预防、准备、应急和安抚;这四个过程是循环反复的,整个干预模式在这四个过程的不断循环中逐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