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将藏传佛教节日作为社会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进行研究。论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文献考据法、整体性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以传召大法会、雪顿节等几个较为典型的藏传佛教节日为主要探讨对象,分析僧俗共同参与的藏传佛教节日在封建农奴制时期与世俗政治、经济及群众信仰的关系;探讨民主改革后藏传佛教节日发生世俗化变迁的表现和原因,以及新时期藏传佛教节日的文化功能等。论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对藏传佛教节日进行概括介绍,包括一些典型节日举行的时间、流行的地区、活动的内容等,并对传召大法会、雪顿节等几个影响广泛的节日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为后文的论述奠定基础。在简要介绍藏传佛教节日的基础上,笔者对僧俗共同参与的藏传佛教节日作了历时的比较研究。文章第二部分,对封建农奴制时期的藏传佛教节日进行了分析,认为此阶段的藏传佛教节日不仅承载着藏传佛教的文化内涵,受藏传佛教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和社会主流文化因素的影响,僧俗共同参与的藏传佛教节日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统治阶级政治斗争和奴化民众的工具。节日里商贸、文娱活动的开展,促进了藏区经济及文化的交流,但寺院获得的大量布施又对藏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文章第三部分对1959年民主改革后藏传佛教节日的世俗化现象和原因进行了研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封建剥削和压迫制度的废除,科学知识的传播等,促进了藏区社会的进步。曾经被统治阶级利用的藏传佛教节日回归为宗教的节日,适应了社会发展和世俗化的转变:寺院不再享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经济、文化活动与佛事活动并重,人民群众成为节日的受益者。世界众多宗教的世俗化发展趋势、政教分离、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及藏传佛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历史传统等促成了藏传佛教节日的世俗化。文章最后对新时期藏传佛教节日的价值和功能进行了探讨。藏区社会环境的改变,藏传佛教节日的世俗化及全球化、城市化大背景下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赋予了新时期藏传佛教节日新的文化功能和存在价值,如民族情感表达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功能、和谐理念传播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