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中亚塔庙、犍陀罗希诃罗形制影响,在北朝的中原出现了“外来密檐塔”这一佛教建筑类型。其基本特征为:结构形式为砖砌空筒、外形收分曲线呈抛物线形、底层塔身较高、上部为密檐、内部空间分层与密檐不对应。这种佛塔类型与犍陀罗希诃罗之间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后者的中国版。“外来密檐塔”同样包含着本土佛教建筑特征,如密檐对楼阁的象征、底层塔心室对北朝石窟的模仿。总体来看,“外来密檐塔”的出现是一个多源复合的形态转译过程。
一般认为第一座已知密檐塔是嵩岳寺塔,但其断代充满争议。本文以大量笔墨对现存嵩岳寺塔的初建年代加以详细考证,目的是为厘清“外来密檐塔”的整体发展脉络寻找最初原点的时空定位并发掘其教派背景,而这都是外来密檐塔类型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本文中,嵩岳寺塔建于北朝的观点得到肯定,而“外来密檐塔”形制背后隐含的密教元素则备受重视。
在溯本求源之后,这种外来的建筑形式如何为汉地文化所接受与改造,继而发展、演化乃至最终消亡,这整个“本土化”过程则成为外来密檐塔研究的中心议题。本文认为,“外来密檐塔”的形制特征对同时期乃至继起的其他佛教建筑样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其本身衰落之后,“本土化”过程意韵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