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强乃至全球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财富也在不断增加。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引发了资源耗竭、生态破坏与区域发展衰退等问题,能源开采强度和规模的不断增大使得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承受着更为沉重的压力,严重阻碍及制约了我国特别是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山西省作为典型资源型省份,较为迅速的工业化为我国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支撑。与此同时,因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要素配置水平初级化且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山西省面临陷入“资源诅咒”困境,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代价,并产生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对于资源型地区来说,构筑绿色治理体系、提升区域绿色化水平、走绿色发展道路势在必行。科学评价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效率,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不足矛盾、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和相关理论依据,分析资源型地区特点并以典型资源型地区山西省为例,分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能源生产消费现状,选取基于SBM方向距离函数的DEA模型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对山西省及其11个地市2008—2017年的绿色发展效率进行了测算。最后,以各地市绿色发展效率为被解释变量,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单位GDP能耗、环保投入水平、城市化水平、旅游业发展水平六个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建立Tobit模型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对实证结果做出分析解释,以此作为理论依据,为山西省及其他资源型地区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提供针对性决策参考。研究发现:(1)2008—2017年山西省整体绿色发展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转型成效初步显现。(2)山西省绿色发展水平分布不均衡且区域差异较大,整体上晋北和晋中地区优于晋南地区,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2008—2017年太原绿色发展效率均值最高,吕梁、运城、临汾的均值排在末尾,绿色发展效率亟待提高。(3)在经济发展层面,经济发展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对绿色发展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能源与环境规制层面,能源消耗程度与绿色发展呈负相关,而政府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对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城市化水平层面,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会逐步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地区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尽管山西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处于向好趋势,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应结合省情及各地市绿色发展水平现状,因地制宜进行调整与改进。山西以及同类型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具有一定的不可调和性,因此,应坚定不移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筑绿色治理体系,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建设绿色环保城市,倡导绿色消费观念。